赵国国都。
赵王在李牧战死候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前线的消息。
赵王得到消息以后里时间呆坐在了王位之上。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向朝中大臣说起。
赵国国相几乎是在赵王得到消息的同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是事关重大,李牧在赵国军队中的威望可能也只有驾崩十数年的大赵昭武王可以相比了吧。
赵国国相名为赵集,属于大赵王室的一脉远枝,自然是知道赵国现在的情况。
赵集看着颓丧的赵王,心中五味杂成。
“这个大王年纪太小,心中不免有些急躁,一直想成为超越先祖的一代名主,可是他却不知道什么叫循序渐进,一味操之过急的下场就是如此。”
而且从亳阳传来的消息不只是大赵上将军李牧的死讯,还有更加触及赵国君臣的消息:
大楚新军参将李信,攻占亳阳之后,对满城两千余投降将士进行了屠杀……
事情是这样的,李信原本是想不到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可是亳阳城的两千士卒对于粮草本就不多的李信军队而言就是累赘,可是无奈的是这两千人毕竟属于战斗人员不能放虎归山,可如果看押起来的话,粮草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而且为了看守他们还要分兵,这对于六千人的李信军队而言是绝对不可能做出的选择……
所以李信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坑杀!
就在亳阳城守军投降的当夜,李信在降军熟睡之后,下令重甲军将所有手无寸铁的降军偷偷杀死,全部埋葬,等到第二天的时候一切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平静如初。
可再怎么说那毕竟是两千多条性命,李信说杀就杀,心中毫无怜悯,他确实一战成名,但是成就他威名的却是两千多手无寸铁的士兵。
后来景然这件事之后十分气愤,因为他心里未来大楚的第一将军甚至是他心里想的大楚的三军统帅,居然会是如此杀戮成性的人,但是李信想竟然说的一番话,却让景然,对李信这种滥杀降军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信说:“中州大地战乱已经几百年了,死伤的人数岂可用万来计数!各国民众,军界,王室只见仇恨不断,一代代的传下去,这样的乱世就永远没有头!”
“为今之计,只有铁血手腕,迅速平顶四方,虽然过程血腥。但是臣相信,在有生之年,大王还有臣都是有机会看见中州一统的!”
“臣要用铁血的手段,为我大楚,为这天下,打出一个海清河晏,打出一个朗朗晴天!”
景然哪里听过这样的话,虽然气愤李信手段残忍,但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中州大国之间攻伐不断,死的人难道就少了?
想通了这一点,景然也只得随着李信去了。
在日后统一天下的大业之中李信率领大军,所向披靡。
对于主动投降的城池,李信大军秋毫不犯,只收缴一些粮草,没收了城内兵甲。
但对于负隅顽抗的城池,一旦攻陷,便是屠杀……
这样的情况在中州大地上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以至于最后平顶齐国的时候,大楚军队基本没有遇到抵抗,在一片欢迎王师的欢乐气氛中便统一了齐国。
可是对于现在的赵国而言,这种事请只能激发全国上下对李信的愤恨。
虽说李信军队残忍,但是对于赵集而言,李牧之死,赵王要负很大的责任!
赵王自然也是知道的,如果不是自己将赵蒙派做领军大将军的话,以李牧的身份怎么可能身边只有两千多人!怎么可能会战死沙场!
赵王现在一脸的颓丧,估计是对自己的愤恨吧。
赵集知道事情不能一直这样,李牧虽死,可是战争还在继续,现在还不是颓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