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奢华景象实乃他平生仅见。     满桌子的碗盘,全是由最上乘的水晶制成,晶莹光滑,玲珑剔透。摆在他面前的茶盏和茶盘也是水晶所制,隔着杯壁能看到茶叶在茶盏里一点一点舒展开,上下沉浮的情形。     然而这还不算,那些盘盏里盛放的东西,更令他震惊。时值寒冬,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吃的最多就是菘菜和萝卜,因只有这两样东西能够在地窖里存放一冬而不腐烂。再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吃些腌菜和豆芽。     就是在皇宫里,蔬菜也没有多出多少,无非是腌制菜肴的花样多一些,另外加上像干木耳、干蘑菇这些可以用热水浸泡过再烹制的菜品。     但是现在,在他面前的水晶盘盏里放着的,是水灵灵的芸苔(油菜),刚长出没多久的菘菜(小白菜),带着花朵的黄瓜,嫩嫩的瓠子,细细的小葱和青蒜,在这些蔬菜旁边是几个盛着不同酱汁的水晶小碗,看样子是要用蔬菜蘸酱吃。     一向勤俭的帝后,怎么突然变得这样奢侈?虽然这一桌子都是素菜,却不知要比鱼翅燕窝金贵多少!在这隆冬时节,恐怕只有在琼岛那样的极南之地,才会有这些鲜嫩蔬菜。要把这些蔬菜保持完好地运到京城,要累死多少匹快马?要动用多少兵勇在驿站接力传递而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样荒唐的场景,难道却要在本朝重现吗?     谢迁只觉得一股怒气直往上涌,他的眼睛避开了桌面,也避开了陈祐琮和张惟昭的目光,不然他会忍不住冒犯圣驾。他真是不敢相信,他教导了多年,一直寄予厚望的学生,突然会干出这样的事情来。     谢迁不顾颈项和背部传来的刺痛,从桌边站起来,撩袍跪在地上,低头躬身道:     “谢迁出身寒门,一向粗糙惯了,当不起这样的排场。还是请您赏臣一碗糙米饭吧,这样臣会用得心安得多。”谢迁的用词仍然谦恭,但任谁都能听出他现在已经是满腔愤懑。     陈祐琮却毫不介怀,笑道:“太傅可是觉得朕太奢侈了?”一边说一边亲自来搀扶谢迁。     谢迁气咻咻地,但皇帝亲自来搀扶,也只得顺势站了起来。     “实际上,这些蔬菜并不没有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是皇后带着她那一帮学生种出来的。这些杯子盘子,也是皇后带着人一起做的。”     这下谢迁的惊诧之情再也掩饰不住,他不由抬起头,望向张惟昭。     按道理臣子是不能这样直面皇后的,但陈祐琮和张惟昭一向不介意这些。     张惟昭笑盈盈地说:“做出这些盘子和杯子也没花多少银子,就是费了不少心思就是。”     “这些水晶杯、水晶碗都是娘娘您做出来的?”谢迁问道。     “这些不是水晶,是玻璃。”张惟昭答道。     “玻璃?”谢迁擎起面前的小巧茶盏,将里面的清茶一口饮尽,拿着茶盏仔细端详。     刚刚谢迁自称是寒门出身,实际上这只是自谦。谢迁出身香世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有着久远的家族历史和不俗的品味,因此他对于珠宝玉石这些奢侈品一点也不陌生。     玻璃,虽然价格昂贵,但在今日的大炎并不罕见,谢迁府上就有很多顶珍品,从花瓶、碗盏,到小孩的玩器,应有尽有。     这些玻璃制品,有各种各样的色泽,石榴红、祖母绿、孔雀蓝、鸡油黄,葡萄紫,光艳夺目。     但是,谢迁却从来没有见过透明得像水一样的玻璃。     玻璃这种东西,在宋之前称为琉璃。中土之人,从西周开始就会烧制琉璃了。但是因为那时候工艺简单,烧制出来的琉璃色彩浑浊而且易碎。到了北魏时期,有人从天方(古代阿拉伯称谓)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琉璃烧制工艺,琉璃变得更加坚固,色彩更为纯粹,透明度也有所提高。     到了元代,蒙古人不喜欢这种绚烂而易碎的东西,琉璃一度退出了奢侈品市场。琉璃这个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