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我们自家人关上门解决的。”
从后院出来,周仲信有些明白那个事情了,就是属下们很少会给自己建议。他经过老夫人的指点,方才明白,其一,这主要归于自己做事从来都未雨绸缪,没有出错过,凡事都有深意和后手,这在属下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自己其实什么都算计在内了。总之,在他们心中,周仲信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其二,信息的闭塞,那些属下们一般都是听命于周仲信,然后去各自按照命令做事,互相都是不通消息的,自然也就不明白其他人所接受的命令是什么了,只是闷头做好分内的事情,也就可以了。自然,他们没有完整的信息,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这种事,怎么可能给周仲信出谋划策呢!
说到底,他们还都是能臣干吏,非是随身谋士!这其实跟周仲信的喜好有关,他喜欢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而不是侃侃其谈的人,是以,收拢的人才皆是如此,上行下效,这就造成了底下人都十分务实,总是能近乎完美地完成周仲信交付的人物。
其三,这是周仲信的内事,属下们身为外臣,自然是不好多说什么的,只有,周伯仁,周叔智,孔树春和孔仲永有可能说起,因为他们是知情人,也算是自家人吧,但是呢,他们也是闭口不言,或许,他们也存了和外臣一般无二的心思,觉得凡事都已经在周仲信的考虑之内了,他们与其在周仲信面前侃侃其谈,倒不如去真正做事情,这样会更让周仲信器重的。何况,周憧憬这件事,还是十分敏感的,也为周仲信所忌讳,谁人敢提!哪个敢提!或许有的人还一直认为,周憧憬身处殷川县,是最好的结果!
其四,周仲信身边缺乏随身谋士,这种人接触到周家完整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认知,就会形成大局观,自然就会察觉到周仲信将会遇到的部分困难,进而,给周仲信想办法解决问题。
只是,这种人才,必然是读过书的,既然读过书,自然是一心向往着获取功名利禄的,也是在乎名声的,他们多为朝廷科举选取走了。当然了,散落在外的人才,其实是更多的,想想,历来有人造反成功,其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都是来自民间,而非朝堂,这也可以佐证民间的人才胜过朝堂了。只是,周仲信暂时名声不显,也未展露勃勃野心,至今无人来投。
不过,这种人才未必不能自己培养。周仲信建立周氏学堂就是存了培养人才的心思的,只是,学堂初创,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些简陋,但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是人才就会在学堂里展露头角的。这些人,周仲信会着重培养的,此时,他已经在心中思索如何造就人才了。
回到别院之中,周仲信招来大哥周伯仁,对其招揽孔家和常家的手段夸奖了一番,周伯仁却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大哥,我准备在学堂里建一座诗书馆,允许学生借阅,补足他们学业的短板,增长知识,你作为学堂院长,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周仲信不喜欢繁文缛节,他觉得那有些浪费时间了,尤其是对属下布置任务的时候。
周伯仁略略地诧异,随即又沉吟了起来,随后,平静地对周仲信说道:“若是要兴建诗书馆,就要购入大量的诗书了,诗书皆是比较贵重的物品了,若是统统外购,恐怕要花费几千两银子才行啊!是以,我认为我们可以购买纸张,自己印刷成书,节约银钱;另外,我们也不必大量印刷不同种类的书籍,只选中少量实用的书籍大量印刷即可。”
周仲信认同地点点头,周伯仁所说的都是极为有用的法子,皆可以采纳。
“那就按照大哥所说的去办的,大哥可以拟一张书单给我,另外,诗书馆建成以后,所需管理人员皆要从学堂里择优选用,这些人,可都是我们周家的储备人才呐!”周仲信提醒着周伯仁,周家花重金建立学堂,不是钱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