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海姆纳入视野。仔细审视的话,便会对这异乎寻常的技术发展速度有更深的体会。

    “几千年来一直停滞的技术,突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爆发式发展,这一点都不合理。”

    不同的时代自有其“符合时代特色的技术水平”。

    如果水准只能对木料和石头进行加工,自然难以想象复杂的金属机构,就算有人想到,也只会被讥讽为白日梦。所谓“技术开发”,原本便是将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准之构想、工艺等加以组合。形成体系,经过反复尝试后。进行提升的行为。

    李林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一开始就构思出明确的结果,然后从这个结果降低到符合时代的水准。

    “以枪械为例,从发明前装滑膛枪到前装线膛枪,再到后装枪……你知道用了多少时间?”

    “大概2年吧。”

    “如果没有财团介入,你觉得需要多少时间?”

    “这……”

    “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从构想‘枪’的概念。论证,解决问题,实际制造,测试,根据测试修正。投入战场,进一步完善……这些流程用上几十年一点都不奇怪,而这仅仅只是一代的时间跨度。现在却只用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当然,这毕竟是财团淘汰的技术,可亚尔夫海姆那边是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从弓弩演化到了具有‘枪族化’、‘模块化’、‘廉价量产’、‘连射性’等特性的自动步枪……这已经可以算是把几百年的历程全部都压缩到这十几年里了。”

    由此引发的最大弊端,便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们对跨代发展的新旧技术隔阂不会抱有任何疑问。

    技术之间的传承有着紧密的关联。连锁、反作用、累积……还有通过比较,发现全新的领域。李林的技术不但一开始就是完成品,并且用申请专利的办法加以隔离,技术与技术之间已经失去关联。人们只是不断获得成品,没有时间和能力去思索技术传承过程中本应积累的东西。

    按照罗兰通过设计、制造新式枪械获得的经验,新技术融入社会至少会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思考、构想”,通过反复思考,论证构想、理论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为“开发、实用化”,将原本只是构想的技术以试做的形式实现,解决各种基本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为“普及、淘汰”,技术相对成熟后流入社会经历大众的考验,顺应文化潮流后作出选择。

    上述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耗费数年乃至数十年时间,李林却在瞬间将其完成。对他而言,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是不必要的,思考之后就立即可以投入实用化。以极短时间接连出现的新技术完全不给大众思考的时间,缺失了第3阶段,人们就毫不怀疑地迈入享受新技术的社会……

    “如今我们所掌握的新技术,真的都加以理解了吗?给了之后就接受,连是否需要都不曾考虑,被庞大的数量所迷惑,连质疑的能力都失去了。到最后,即便想出了什么,也发现早就有财团的专利在前面等着。”

    “你到底……想说什么。”

    密涅瓦轻声反问,冷汗顺着脸颊滑落。

    “这就好像园艺,把剪刀和铁丝换成‘专利’,用‘发布新技术’取代肥料和水,随心所欲地培养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系统树和社会树。”

    所有的技术都已经被开发出来;

    所有能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出来;

    自己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过是在重复他人早已完成的东西。对技术研发者而言,没有比这更大的挫折了。所有技术者被残酷的现实压倒,再也没有人有兴趣研究技术,世界彻底成了离开财团的技术就无法维持的僵硬系统——

    “到那时,就算不用战争,‘将世界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