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成氨的工艺是徐卫在高中的化学课本上就学习的,但是由于过多的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徐卫只是知道合成氨的条件和催化剂,而催化剂也只知道是一种叫做铁触媒的东西,对于合成氨的设备设置以及铁触媒的化学成分一概不知,于是就将这个事情交给了实验室的化学部进行试验。
有了这个合成氨的工艺,徐卫的下面的很多计划可以得以实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碱工业和氮肥的生产。
于是徐卫赶紧发电报到实验室,要求实验室的人员赶快以徐卫实验室的名义将合成氨的专利申请出来,并且让冶金部与和徐卫合作的仪器生产厂尽快将工业合成氨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来,并且尽快和自己需要的制碱设备和制肥皂设备以及制玻璃设备一起运到中国。
正所谓一事通则百事通,徐卫的所有计划中的玻璃制造和肥皂制造都需要大量的工业纯碱,而工业纯碱的制造则需要氨作为原料,当合成氨这个难关被克服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在回国的时候,徐卫虽然将前世很多的东西教授给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其中就有尼龙和合成树脂这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东西,但是有一样徐卫没有交给他们,那就是侯氏制碱法,这是旧时代中国唯一能够超越列强的东西,徐卫要自己在中国将他发明出来,也算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结吧。
徐卫的纺织厂满负荷生产每年可以生产一万吨的布匹,经过配套的印染设备以及从欧洲进口的染料将坯布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后分销到周边各省。
在长沙开埠之前,长沙人很少有知道洋布为何物的,他们用的布匹都是布商从农村收购上来的粗布,这些粗布都是农村的妇女们在农闲时候自己纺织印染的,甚至有的染料还是自己从植物中磨出来的,不仅不耐用,甚至有的布匹洗过几次后就成了没有颜色的坯布了,不过这些粗布却是大多数家庭柴米油盐的银行。
但是好景不长,自从长沙开埠以来,大量的洋布充斥了长沙乃至周边的市场,那些进口的洋布是用机器大批量生产而成的,不仅质量优良,而且价格便宜,瞬间将整个长沙的粗布市场挤垮,以至于让很多家庭的粗布销售不出去,让很多的家庭因为财政的赤字无以为继。
不过由于交通不便,长沙城的洋布也仅仅影响长沙城周边的地区,对于那些偏远地方的城镇依然在使用男耕女织产物下的粗布,但是这一状况自从徐卫的纺织厂生产出可以和洋布媲美的布匹后都改变了。
徐卫的布匹是在本土大批量生产的,与洋布相比少了很多的运输成本,同时虽然徐卫给与工人们的工资很高,但是相对于欧美的工人来说依然非常的低,同时在原料的成本方面很有优势,于是从徐卫的纺织厂生产出的布匹的成本是长沙城内洋布价格的百分之二十,而徐卫将布匹的售价提高了一倍后依然只有洋布的百分之四十,彻底将洋布挤出了长沙城的布匹市场,也让徐氏纺织厂的布匹在长沙城一枝独秀。
凭借着长沙便捷的水上交通,徐卫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徐氏纺织厂的布匹就可以遍布西南诸省。
由于招收的工人增多,徐卫的兵源也变得充足起来,于是徐卫从二十万男工之中又选出了三万六千多名十八岁到二十五岁的新护卫队员,并且和原来的护卫队员一起选拔跟随徐卫出海的雇佣兵。
自从徐卫的出海计划公布之后,不管是前期的护卫队员还是后期又招募的护卫队员很快就分成了两种态度,那些家境还算不错的护卫队员本着安土重迁的思想很是抵制出洋冒险,而那些家境贫寒的护卫队员却对每月十两银子的薪水趋之若鹤,尤其是徐卫承诺在他们出现伤残后将会替他们照顾老人入土以及孩子成年后更是有一种以死相报意愿。
对于这些护卫队员对出洋的态度,徐卫本着自愿的原则让他们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