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交代了几句,就离开了草堂。一众学生不一会儿就叽叽喳喳起来,让陈惇想起了自己当年在课堂上的景象,看来许多东西,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啾啾,啾啾——”一只花色矮胖的斑鸠飞进来了,叫唤了几声,绕着陈惇的胳膊转了几圈,公斑鸠接着也从东边飞来了。一忽之后,两只斑鸠一齐飞走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陈惇哈哈道:“难道我陈惇有什么喜事了吗?”     “关关叫的是雎鸠,你面前飞过的是斑鸠,”郑若曾道:“是一种鸟儿吗?而且这花色斑鸠能预示什么喜事?”     “管他是斑鸠还是雎鸠,它独独对着我鸣叫,”陈惇道:“让我不由得想起淑女君子之诗,难道不是喜事当头吗?”     “我看你是发了春心,还说什么淑女君子之诗,”郑若曾哈哈道:“这也是,春日生发,猫儿狗儿也要叫几声呢,何况你个大小伙子?”     陈惇见他越说越没边了,不由得打住,却听草堂里,众人已经议论起了此次文会的客人。     “除了府尹王廷,文征明之子文嘉,顾鼎臣之子顾履祥,苏州本地耆宿彭玺、潘庹,”一个苍头     乌帽的弟子道:“与会之人还有王世贞,聂豹、唐顺之,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啊。”     “不止呢,”旁边另一个带着四方巾的弟子道:“还有延陵吴、姑苏陆,这次都要派人来,只不过还不知道派来哪个子孙呢。”     “躬逢盛会啊,”弟子们都惊叹起来,啧啧道:“那这安亭之会,真的是一件大盛事了!”     “哎,这延陵吴、姑苏陆都是谁啊?”有个从江西远道而来的求学士子,刚刚拜入归有光门下不到两个月,一心读书不问世事,还并不知道苏州的情况。     “这你都不知道?读书不能读傻了呀,”苍头乌帽的弟子道:“那就给你说说吧,你可仔细听好啦。”     “延陵吴的始祖,是延陵季子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儿子,而且他还是吴王阖庐的亲叔叔。”他渐渐讲述起来,“延陵季子,是个非常聪明且有远见的人,他出使齐国的时候,告诫晏子明哲保身,与晏子相谈投机。出使郑国的时候,他向子产预言了郑国政局的走向,最后完全证明了他的远见。”     “吴国灭国之后,吴王夫差的子孙殆尽,但是季札的子孙后代却活了下来,其长子濮婪,携带妻子逃到太湖之中,后来定居在太湖东洞庭武峰山下,在武山辟土起宇,渐成闾巷,凿池开井,造桥开渠,南通太湖,直至南宋时才恢复吴姓,他们这一支,被称作洞庭吴。而季札次子在亡国之难中,孤身一人逃往齐国,所幸被齐平公接纳,所生后代成为季札后裔中最发达的一支,即渤海吴氏。”     “这两支算是主宗,但千百年来,吴姓流徙、迁移、混杂,渐渐出现了更多的支族,比如陈留吴、濮阳吴、宜丰吴等等,人才辈出,所出名人不计其数。”这人道:“只不过洞庭吴和渤海吴都是宋时候才开始修谱系,根本比不上一直守在延陵老家的吴氏。”     “哦,”众人惊呼道:“原来延陵还有一支吴姓?”     “延陵吴,是季子最小的儿子的后裔,他在吴国灭亡之后,哪儿也没去,一直守在延陵老家,”四方巾弟子解释道:“他们这一支,有明确的家谱,绵延千年,而且出了很多人物,最近的一个,就是成化八年状元出身,礼部尚书死赠太子太保的吴宽。”     吴宽定居苏州长洲,有两个儿子,长子吴奭为中书舍人,次子吴奂为国子生。吴奭死得早,如今住在宽园之中的就是吴奂,而吴奂是吴宽五十岁生的儿子,比长兄吴奭甚至小三十岁。     吴奂有一个儿子吴知恭,吴知恭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吴启端,一个叫吴启和,吴启端读书不太好,而吴启和是个读书种子,两年前还在世美堂读过书。     “这就是延陵吴,”这弟子兴头不减,继续道:“现在说姑苏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