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于陈邦傅将客军调往灌阳c阳朔,郑茂华是没什么意见的,这些人大多被澳洲人吓破了胆,也缺乏有效的组织,留在桂林只会滋扰百姓,但是调走本地卫所军郑茂华就不赞成了,在郑茂华看来,这些卫所军虽然战斗力不如陈邦傅的部下,但是都是本地土著,至少不会惹什么大乱子,比陈邦傅的兵更可靠。到了关键时刻,因为卫所军的家人都在城内他们也比陈邦傅的部下更有可能卖命,指望他们拼命卫国是不可能的,拼命保家的可能性却很高。经过一番争执,陈邦傅只调走了卫所军的一小部分。不过陈邦傅欺负郑茂华不懂军事,调走的都是战斗力相对较强的。

    首先,假设陈邦傅是真心投降,那么调走客军的举动很好理解,破城之际,客军的危害是最大的,陈邦傅没法约束这些人。派到阳朔的,是送给伏波军的经验包,一旦开战,阳朔守军被伏波军和陈邦傅两面夹击,多半会溃散或直接投降,让他们在阳朔溃散总比在桂林溃散好,不仅破坏小了,而且阳朔离平乐更近,伏波军清剿乱兵更容易。而派到灌阳的那些,就是陈邦傅自己的小心思了。派去灌阳的客军主要都是上过战场的年轻士兵,新兵蛋子和老兵油子都被派去阳朔了。而灌阳的军官却不多,几个把总共同主持军务,官职比较高的客军军官也都派去阳朔了。这样一来,陈邦傅的意图就明朗了,他要吞掉灌阳的明军。郑茂华还打着用客军牵制陈邦傅的主意,如果现在陈邦傅强行吞并兵马,客军有郑茂华做靠山,未必会配合。一旦陈邦傅投降,局面就不同了。灌阳县在之前的谈判中被划给陈邦傅管辖,伏波军和国民军不进驻,也不派遣归化民干部,以集中宝贵的人力资源先巩固桂林以南地区。这样一来,陈邦傅就可以派出一支偏师接管灌阳,灌阳明军没有郑茂华的支持,没有得力军官统御,也没有老兵油子煽动,只要给些银子,就能全部被陈邦傅收编。

    桂林明军之中,有很多兵虽然顶着军户的名头,其实就是农民,还有一些老兵油子,虽然是身经百战,可他们身经百战不是因为他们会打仗,而是因为他们会逃命,打仗的时候煽动逃跑c欠饷的时候煽动兵变的都是他们。素质最好的是那种半老不新的兵,参加过几次和土匪c瑶民的战斗,有一点经验但是还没变得狡猾,年纪也不太大,这种兵如果得到有效的组织,整编起来让几个会带兵的军官统领,是最有战斗力的。灌阳明军虽然只有三四百人,但是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兵员,陈邦傅一旦降宋,就能拿到足够的军饷,有一两年的时间,这几百人就能训练成战兵,对于乱世中的军阀来说,这是一笔很诱人的财富,陈邦傅想吃下他们也在情理之中。至于阳朔的那四五百人,只有一百多狼兵有战斗力,有一个土司的儿子带队,汉兵大部分要么是老兵痞,要么是扛了一辈子锄头,从没摸过刀枪的废柴军户,真正能打仗的只有几个都司c千总的亲兵。这些人陈邦傅要么驾驭不了,要么用不上,就全打发到阳朔送死了。

    按理说,这种做法是明末军阀的常态,趁乱吞并友军从辽东直到缅甸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可是另一点却难以解释,陈邦傅为什么要调走卫所兵?卫所兵中投降风盛行,很多军官都和澳洲人内通,陈邦傅对此是知情的,只要他下令投降,卫所军官们肯定毫不犹豫地降宋,根本不会构成阻力,陈邦傅又为什么冒着让郑茂华警觉的风险硬要调卫所军出城?

    华南军参谋部认为,陈邦傅目前只有三条出路:投降c抵抗c逃跑。如果他打算投降,那么,向永福分兵很没有必要,除非他担心柳州c永宁方面的明军会来增援桂林。广西五大参将中,浔梧参将的部队已经覆灭在梧州,昭平参将降宋,思恩参将僻处西南,远离战场,剩下柳庆参将,已经和澳宋达成了密约,伏波军暂不攻柳州,维持和平,肯定不会干涉桂林战事。只剩下永宁参将,原本的参将已经卸任了,新的参将还没到,主事的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