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匡山所在绵州的刺史大人下令修建而成,传言刺史大人对东岩子道长敬若天人,本欲举荐东岩子道长入朝供奉,被东岩子道长婉言谢绝,几番拜访下来,见东岩子道长态度坚决,故派人上山将东岩子居所整修一新聊表敬意。东岩子道长对此并未拒绝,也曾下山“医”好刺史大人家眷,刺史大人感激之下,每逢节日便遣人携礼慰问。李白猜想这大概就是东岩子道长居于深山而道观众人不事生产却又衣食无忧的原因吧。
“药厨房”前摆着只剩光杆树身的枫树木,应该是沈冲当天拉回道观,张敏和李白在厨房忙活时初步处理的结果。枫树木长约三丈,宽约一尺三寸,而之前众人已测量出门框宽为三尺六寸,高八尺二寸五分,厚一寸,因为不仅要给李白制作一面房门,还需为道观木匾换新。众人经过简单的商议,将枫树木以其长度分为四份为别为三份九尺加上三尺树身,其中三份九尺树身用作制门,另外三尺树身作为木匾所用。九尺树身取最中间部分,其中两份做成长宽厚皆与门框一致的木块,另外一份树身则需先留长取宽在木块左边制作木轴。师弟张敏拿出唐尺量出树身最宽处,并用墨线绘制出木块形状,并指挥众人分别行事,由沈冲持锯子沿墨迹外一点锯开树身,沈冲将枫树木拖至台阶处,用木锯将树身锯断,再讲分离的树身放在矮桌上固定以便锯之。李白则拿着刨子刨平木块,张敏又将木块直接摆拼一起,用铜尺在木块侧边耐心测量,之后用墨线在选定的位置绘制孔眼,只见其中一块八尺二寸五分两边各有五个孔眼,另一块相同大小的木块则只在一边有,那块要做木轴的木块也已经刨平,只见其并不是一个规则的方形,而是在另外两块木块的基础上,两边中的一边多出两个延伸出去的木桩似的东西,长约三寸,宽约一寸,上面也被张敏划上墨线,似乎要制为圆状,李白想起自己曾在破碎的房门残骸中见过,应该就是木门能开门旋转的特别部分。至于于坚则负责在木块侧边打孔,并利用树身剩余材料制作木钉,木钉长约两寸,径为三分。至于剩下制作木匾的树身则更为简单,由于并不是一定需要按照原木匾大小重新制作,众人都觉得可以把新木匾做大一些,而且不仅要写上道观名字“清心观”,还要将众人制匾之事刻在上面留作纪念,故张敏只是用墨线树身中间划出一个宽为一寸的地方,待先锯开再挑选最好部分留下。李白见众人各负其职,井然有序,各种木工用具也甚为齐全,想必是师弟张敏早已策划周全,从山下木匠之处借来,旁边还有铁斧铜锤以及一个散发刺鼻气味的陶罐,想必是用来刷门的桐油?这样看来,师弟张敏确实有成为一名出色官员的潜能。
众人齐心合力之下,也花了一个多时辰才将房门木材处理完毕,只见三块高八尺二寸五分高,宽一尺二寸,厚一寸的木块并排放在地上已有门形,右边则是一块宽一尺三寸,高约二尺四寸的木匾块,再右则是一小堆木钉。最后的拼装步骤由师弟张敏亲自操锤。先是持锤将五颗木钉钉入最左边制有木轴的木块侧边孔眼,木钉到底后约还有近半在外,再将中间木块侧边孔眼与左边木块侧边木钉对准,持锤轻敲,待木钉没入对应孔眼后,逐渐加力,直到两块木块完全结为一体,之后继续钉入木钉到木间木块右侧孔眼,重复操作之。李白果然没见着什么高深的木匠技艺,毕竟众弟子之于杂学并不精通,那些精巧木艺并不易掌握。
木门已经制作成功大半,张敏请师兄沈冲和李白将木门抬起半人高,沿着木门边观察木头之间是否对其和有没有缝隙,大概是准备得当加上测量精细,整个木门形同一体,只在木块相连之处略有瑕疵。张敏由拿起刨子轻刨片刻,待其平整后,众人分别持毛刷,从陶罐取出桐油刷遍木门各处只留少许地方用以搬抬,完毕后将木门抬至“药厨房”后墙靠立,并将未刷桐油之处补上,之后便需要让其自然风干了。接着又将木匾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