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份,遭惠王不喜,也因秦国时局原因建议没能被采纳,又一路向东前往赵国,哪知被肃候之弟,赵国国相厌恶,只能离开赵国北上燕国,苦等一年有余才得燕君接见,初一见面便将燕国的地理形貌和赵国之间的关系讲明,更不惧危险,直言燕国战略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赢得燕文候的欣赏,被其授予重任。刚出使赵国便遇到危机,还好苏秦急智,智计之下迫使同窗张仪赴秦并得到秦王信任,张仪投桃报李使得秦国不再攻赵,苏秦也得到赵王信任,并与燕国结盟,又奔赴其他四国,审时度势,分析各自优劣危机,终成合纵联盟,使秦不敢侵犯六国十几年,自己也功成名就,受后人敬仰。

    稍稍回味片刻苏秦的传奇人生,李白继续翻看起来。“苏秦始轻于周王赵候后受赵肃候重用因救赵国于强秦又才能彰显顺乎君臣百姓周王惧之骇其执掌权势惧报前仇之归之根底在周无名其主亦庸在赵为人不喜难得重用如何改之应徐图之先扬名乡野再投与大夫或自荐朝堂或有不同赵相不喜究其原因转而变之或从亲近左右使其改之俱可”这段话就是分析苏秦一开始学富五车,却不受人待见的原因和给出更优方案。苏秦刚刚学成下山,心中带着傲气,想直接受到周宣王的重用,可周王明天都会接见不可计数求官之人,亦无心听取苏秦的宏图抱负,打发出去。一开始步子就迈的太大,虽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可以从布衣之身见得君主,凭借满腹才华博得高位,但也要遇到贤明的当权者和运气,周显王显然不是什么贤明君主,不然也不会七国纷争,作为整个中原地区名义上的君王却只能无所作为,更害怕自己的臣民,屈尊遣使相迎。在赵国被国相厌恶就一走了之,确实也不太应该,东岩子道长给出的建议是查找原因,针对性的转变奉阳君对自己的印象,或者通过奉阳君周围亲近的人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虽然没有直说,但肯定是需要大量好处才让说动别人在赵国国相面前美言的,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来说,还是有相当高难度的,不过也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继续下看。

    “面见惠王顺君心意倡其兼并六国诱之为帝本该成功却时机未到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孝公薨而惠王继位商君立毙新旧之法异也社稷未稳惠王虽有吞灭六国为帝之意却无意任用本可留待秦国已候时机必成大事然离秦赴燕虽配六国相印掣肘强秦比之助秦一统未置可否”前段先是肯定了苏秦面见秦王前就知道君主的心意,并且以“帝”诱之,但没有看清秦国国内的动荡,急于求成,反而没有受到秦王任用,又设想苏秦如果能留在秦国等待时机,凭借苏秦的才能,帮助秦惠王一统六国建立不世之业和后面合纵六国压制强秦的功绩,两者俱为壮举。李白看到这里,也不免感叹东岩子道长想象力之丰富,先不说苏秦继续留在秦国是否能得到重用,单是凭借苏秦一人之力就能助秦国提早百年兼并六国,这个实在很难说清楚的,毕竟秦惠王时,秦国虽强,六国也并不是全无还手之力。苏秦如果留在秦国蛰伏起来,同样身为鬼谷传人的同窗张仪或许就会代替历史上苏秦的位置,施展合纵之术联合六国一同抗秦,这些细微的改变造成的影响,就算是使用二十一世纪最为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恐怕都无法预测。

    “待燕数载终得接见此乃坚毅之功也至于游说之功一则所言之论有理有据深合君心二则燕君亦明故得所愿”这句话先是称赞苏秦坚毅过人,后面则总结苏秦得志燕国的原因。在赵被人讨厌就一走了之,到了燕国却能忍耐一年多时间,看来苏秦在多方碰壁之下,耐心见长,又成功说服燕候,相比学识也有长进,也是苏秦多年坚持之下,得到的收获。

    “复至赵地奉阳已死说之赵侯分析利弊提出合纵共同抗秦终得赵之重用也订立盟约说于六国论其原因阻碍已去直达君前身居贤名事半功倍也无论韩魏莫不遵从齐楚国君尽皆信服乃顺势而为也”这是说苏秦在燕候的资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