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千二之多,沿河十三庄已是户户哭丧家家戴孝,惨呐”

    “乡民尚思为国杀敌,实是民心可用。”听罢了李吴山描述的战斗经过,崇祯皇帝微微的点了点头:“此等忠勇之民,朝廷当有所封赏,此间事了之后找有司议一议,多给些封赏也就是了”

    “朕再问你,强虏入寇之际,官军退散,为何你这民团能够击败强敌?”

    清军的辫子兵,连正规的官军都被打的灰头土脸退避三舍,你一个的民团竟然能一战而胜,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啊?

    临来的时候,李吴山就知道这是一个定然会问起的话题,早就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马上侃侃而谈:“敌军气势汹汹,看起来虽盛,却已是强弩之末”

    “敌以少兵临大国,必然力求速战速胜,一个昼夜之间行军一百四十里,肯定是轻军冒进。”

    “青泥河三面环绕,便如一个口袋,钻进来之后一定会急于突破。只要抵住首轮冲杀,以后也就好说了。”

    “自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臣将大旗庄民团至于背水一战的境地,民兵必然死战到底。如此一来,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敌焉有不败之理?”

    这话说的相当空洞,全都是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但却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听的崇祯皇帝不住点头。

    “以你所见,我大明如何才能扫贼荡虏?”

    所谓的贼,就是李自成c张献忠等人。所谓的虏,自然就是满清蒙古各部。

    如何才能扫贼荡虏,这个话题可就大了。

    当崇祯皇帝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承认了现在的大明朝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至少已经丧失了战略主动,甚至有可能会更糟。

    作为一个的六品民兵头子,当然不合适在这种事关国家大战略的问题上胡说八道。

    但皇帝亲口问起了,又不能不回答。

    稍微沉吟片刻,李吴山才说道:“以臣一愚之间,扫贼荡虏之事不在于战场争锋。”

    李闯等造反众人也好,满清蒙古的威胁也罢,追究到根子上,根本就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在于经济层面上。

    “打仗打仗,看似是拼的前方军力,其实说到底不过是钱粮二字。”

    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是经济的表现形式,对于李吴山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一个连初中生都能弄明白的问题。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如果大明朝的经济能够维持在及格线以上,拥有足够的钱粮来支撑战争,就算是再有十个八个的李自成,再有十个八个的满清,也早就灭了。

    “想我大明幅员万里,生民亿兆,国力十倍于贼虏,又是天下正统,扫贼荡虏自然不在话下。”

    无论是国土c人口还是资源,大明朝都远远超过对手,战胜敌人完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操心。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满清和李闯的双重逼迫之下,现在的大明朝已是四处冒火八方生烟的境地,虽还不至于摇摇欲坠,却早已经显露出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窘态。

    自身的实力明明比对手强的多,却被对手打的疲于应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动员能力不足,而且是严重不足。

    “万岁想想,我大明那么多的土地,那么多的人口,为何还是组织不起一支强兵?无非就是因为土地所产的粮米和百姓创造的财富不在朝廷手中而已。”

    财富不在朝廷手中,国家的潜力根本就动员不起来,这才是根源。

    崇祯皇帝并不昏聩,他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国家有劲儿使不上,资源和人口无法动员起来,这才导致了今日的局面。

    亿兆百姓辛勤劳作,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