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目是三殿下楚岳十三岁时的真实经历,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获得了一次天大的机缘。
至于楚岳是怎么回答老者的第一问世人无从知道,怕是只有三殿下和楚王最清楚,只知道老者当时甚是满意楚岳的回答。
老者听完楚岳的回答,又接着问道:“若是如此,你又看到了什么?”
如果说第一问还能让人窥得一二,那么第二问就显的似是而非,让人摸不着头脑。
饶是如此,天资过人的楚岳还是很快给出了答案,直指老者心中之意。
老者甚欢,席地高歌,字字句句玄涩难懂,似水滴石穿般柔和,如烈风折枝般肃杀,仿佛一瞬万年,日月更替不竭,万物生衰不息。
楚岳听的入迷,在晦涩艰深的地方正要向老者请教,发现老者早已消失不见了,原地留下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
石头承圆球形,有婴儿的头那么大,较普通的石头稍稍圆润些,没有美玉该有的光泽,除此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楚岳见状,小心翼翼的捧起石头,朝老者消失的地方躬身一礼,极尽心思默记天空中依旧回荡的歌声,尽可能把它部记下来。
即便如此,聪明如楚岳也只记下了歌的一半,空中回荡的歌声便如烟消失的干干净净,好像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样。
楚岳觉得这是一次莫大的机缘,一定要抓住,即刻便出了昆仑山来到山下的驿站,用笔写下了老者所歌的内容,不过最后出现在纸上的内容只有老者所歌的三分之一,无论楚岳怎么努力,完记不得剩下的内容了。
即使如此,与楚岳同行的楚悯生甚是欣慰,因为老者当时席地高歌时他也在一旁,奈何一点也没记住,甚至连遇到老者的场景都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楚悯生高兴之余,看着桌上成形的一叠“玄经”道:“岳儿,机缘之下得到的玄经该起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楚岳起身向楚悯生躬身一礼,扶案而立沉思片刻道:“引黄庭亦为玄,与其境合,用甲子是为演,与其意符,就叫黄庭甲子录。”
“好,好,好。”楚悯生连连称好,连侍卫都没见过楚悯生像今天这般高兴。
正当楚悯生高兴之时,楚岳却皱起眉头:“父王,只是孩儿学识尚浅,不能领会黄庭甲子录玄妙之意,还望父王着学宫的老先生们译注,为我楚国乃至大周再添文化瑰宝。”
楚悯生欣慰的拍了拍楚岳的肩膀,完没有久经沙场的杀伐之相,一副父亲之于儿子的慈爱:“吾儿长大了。你所说的为父定会去安排,不过这块石头如何处理,岳儿可有想法?”
楚岳围着桌案上的石头端详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得作罢:“父王,不若先把石头送回王府交给族里的长老,让他们找琢玉的老工匠探查一二之后再做定夺,最好不要刨开,毕竟是天物有莫测神威。”
楚悯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摆手示意亲随的卫兵把石头运回王府,并按照楚岳所说安排。
本以为这是一场天大的机缘,没想到在一个月之后,却成了楚悯生和学宫老先生头疼的事情。
因为楚岳带回来的黄庭甲子录在学宫老先生的眼里堪称“天书”,不是说他们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意,而是他们前一眼看书中的内容,后边便不记得前面的内容,脑中空空如也,甚是奇怪,也只有楚岳一人能看完书中的内容。
同样苦恼的事情发生在楚家长老那里,他们请来楚国最顶尖的琢玉工匠都没探索出石头的玄妙。
不过,越是这样越是说明楚岳带回来的黄庭甲子录和石头绝非凡物,以凡夫俗子的智慧和眼力是不可能勘破的。
此后,两物便被视作秘宝珍藏了起来。
传闻,楚岳后来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查阅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