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逢雨季就泛滥成灾,需要人工疏导,尼罗河是四千年前唯一经过人工改造的河流,在中国境内找不到四千年前有河道被修改的痕迹。

    海水不用治,到时候自然会退,河水得治,不治不行!禹在埃及神话中叫“蝎子王二世”,因治水著称于世,他的标志活脱脱就是一条蝎子,这个标志被刻在石头上、铸在器物上或记录在史书里。后来中国民国时期有个历史学家,也是爱国学者,叫顾颉刚,他分析了中国古书以后,疑惑了,说:“怎么禹好像不是人,更像一种虫子。”因为古书中的“禹”这个字是“禸”字旁的象形字。“禸”这个字很像蝎子,尾巴在上,两钳在下,这说明禹和蝎子大有关系,因为蝎子就是他的标志啊!

    大水以后是大旱,这是地轴倾斜导致的气候变化。又过了二十年左右,撒哈拉地区开始沙化。这天传来消息,位于西南方(史前方向)的阿拉伯半岛地区竟然变成了沙漠!情况比撒哈拉地区要严重得多!由于中央地区的局势已经很稳定了,于是舜帝决定去南方视察、慰问人民,一方面看看旱情慰问百姓,另一方面再看看灾后重建的情况。这时,由于禹治水以后声望很高,人们尊称其为“大禹”,因此舜帝委托禹全权代理王事,乘这个机会就把禹提拔起来了。

    舜帝要视察的南方是哪儿呢?就是南赡部洲(亚欧大陆),这个时候还在延用旧的方向(史前方向),后来禹整理完《山海经》,才改了方向。

    此次出行视察,舜帝决定不走陆路,而是走海路,因为陆地都有了变化,怕以前的陆路走不通。以前走的陆路就是丝绸之路(现代地图上印度北方横贯东西方的那条路),虽然“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后人取的,但这条路线自盘古大陆时代就有了,当时印度大陆还没有漂移到亚洲,所以后人从古籍中得知只有这条路可以连通东西方,后来的周天子西游寻根问祖走的就是这条路。

    虽然自黄帝时代起,圣星人就开始逐步对人类进行科技封锁,但在尧帝时代,人类仍然可以造出五十米长的大船,因此当时的航海技术也非常发达,当然这些全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由中国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组成的探险队,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附近的海拔约3960米的冰川进行挖掘时,发现了七个大木舱,并成功进入其中。经科学分析,木舱的木料样本有4800年历史,制造于公元前2800年。本书作者认为这是在黄帝时代建造的,被4200年前的洪水推到了冰川上,然后又被积雪封冻了起来。土耳其政府对此项发现极为重视,2010年4月28日,土耳其文化官员亲临北京,与探索队队员一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大考古成果。当时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是诺亚方舟,其实不是。)

    虽然大陆漂移引发的大洪水灾难使工厂破败,无法造新船了,很多旧船也被冲走了,但是仍然有一些旧船幸存了下来,把旧船拾掇一下,还是可以挑捡出几艘能用的船的。一切准备就绪后,舜帝和随从们登上了修补一新的大船。

    舜帝当时已经七十来岁了,他的小女儿还很年轻,为了照顾他,也一同前往。他们一行人沿着海岸线进行视察和慰问,一直向西南方向(史前方向,也就是后来的东北方向)行进,除了阿拉伯半岛地区沙化严重外,其他地区的情况还好。舜看到各地灾后重建的情况都还不错,欣慰得连连对当地民众说:“灾难兴邦,灾难兴邦!”

    行至中南半岛时,舜帝一行人上岸视察,登陆点就是后来的越南太原地区(此太原和中国的太原是异地重名)。中南半岛从北到南有一排山脉,挡住了大陆漂移时的洪水海潮,所以当地的受灾情况并不严重。舜帝进行了简单慰问之后就准备继续出发了,没想到这时,由于水土不服,舜帝的小女儿忽然生病了,于是舜帝让小女儿留在当地养病,自己带领其他人继续前进视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