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虽然在同一时间发生,但规模有大有小。
非洲大陆基本没怎么动,只是在东非形成了大裂谷,西非和北非因海水倒灌而发生了严重沙漠化。地轴倾斜导致环境改变了,很多动物进行了大迁徙并形成了周期性迁徙的习惯,动物的迁徙地域范围一般是在地球地轴倾斜23度的地域范围、跨度在2500千米范围内。地球上有些地区原本没有季节变化,现在有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除了非洲大陆没怎么动,其他大陆都开始了剧烈地漂移。熔化了的地幔岩浆就像陆地下面的润滑剂,使各大陆地漂移的起始速度都很快,一小时漂移数百米,一分钟漂移十米左右(相对于教科书上每年几厘米的普通大陆漂移,这时的大陆漂移就是剧烈地漂移)。各大陆有的剧烈移动了几小时、有的剧烈移动了几天,当地幔岩浆慢慢冷却后就都平稳地漂移了。盘古大陆从整体到分裂成21世纪世界地图上的陆地格局期间,各大陆地的平均漂移速度约为一秒一毫米,算下来一小时四米,一天一百米左右,一年36公里。亚欧大陆用了几十年就漂移好了,印度大陆漂移了两百年,美洲大陆用了三百多年也漂移好了。中美洲的一部分漂移的时间最长,漂移了五百多年,并且散开了,形成了马来群岛。
由于地幔岩浆的融化程度不同,所以其对各大陆的润滑程度也不同,各大陆的漂移速度也不同。漂移速度排在前两位的是格陵兰地区和南极大陆。
格陵兰地区向地球北极漂移时,在地轴倾斜、陆地剧烈漂移、特殊地理位置的三重巧合下,从温暖的温带气候骤然变为极寒的极地气候,大量本来属于温带的动物们被“速冻保鲜”,后来人类考古发现这些动物胃里的食物都还没来得及消化,都是温带的草本植物。1986年,加拿大考察队在北极发现了一片化石森林,其由温带树木构成,有许多树木并没有石化,而且有的就像被人刚砍倒一样,存在软木质的部分。而在北极发现的煤炭,也是由温带树木形成的。格陵兰地区到了北极海洋的厚冰层范围以后,受到的阻力迅速增大,很快就减速“刹车”了。
南极洲的冰。最底层的冰是陆地剧烈漂移时所引发的倒灌上千里的洪水海潮的水变成的咸水冰,因为那个地理位置太冷了,冲上南极大陆的海水被冻结了起来;而上层的冰是4200年来的降雪所形成的淡水冰。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南极洲的平均海拔为2350米,如果去掉冰,南极洲的陆地平均海拔为410米,所以南极大陆全部是被淹的和被冰冻的。因为漂移速度快,南极大陆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都被洪水海潮淹没过。南极的企鹅被迫和大洋洲、非洲的企鹅分开,企鹅的天敌都被冻死了,适应能力强的企鹅种群壮大了。当南极洲漂移到了南极海洋的厚冰层范围以后,受到了冰的阻力,减速“刹车”了。后来人类也发现了史前南极洲的无冰陆地古地图,也发现了南极有温带动植物的化石。
印度大陆从非洲分裂出来后,一共漂移了两百年左右(在途中受到了已沉没的大西洲的阻挡,于是减速了),在公元前2000年时嵌入亚欧大陆,挤压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使中国西南地表突起了很多“褶皱”。两大陆地间的剧烈相撞使印度大陆上的人死伤无数,古印度河文明被毁灭,少数幸存者建立了新的印度文明。(中国的青海地区发生过史前地震和大洪灾,考古发现青海的喇家遗址可以证明正好是在公元前2000年。其他的洪水记载资料中也提到了造山运动,在夏尔罗得阿马利群岛的印第安人的传说中,有这样的记述:“大灾变前这里一座山也没有,后来却出现了几座山峰,地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亚欧大陆用了几十年就基本停止漂移了。其中,平均海拔340米的欧洲全部被淹,中国沿海地区都被洪水淹没,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以及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