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尧帝,时,天降大雨,河流泛滥,华厦大地洪水滔滔,一片汪洋。据《史记》记载,尧帝授权鲧治水,历时九年,洪水如故。在这场大灾中,婺源山区人家也未能逃过洪水的灾难。就在婺源山民被洪水围困,无处逃离的时候,有一位美丽的姑娘,骑在一条巨大的鳙鱼背上,逆水而上,乘风破浪,从很远的地方向着被困洪水中的灾民飞驰而来,把灾民一一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的围困。后来,美丽的女子乘鳙鱼上天,成了“婺女星”。大鳙鱼则返回,吸干了河里的水死去,鳞甲c骨头变成了婺源东部的大鳙山。千百年来,每当夜幕降临,婺女星在天上向人们眨着美丽的眼睛
在我国天文史上,古代就己用“婺女”作为星座的名称。天空婺女星座,亦称女宿星座c须女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颗。在婺源,有关婺女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玄宗皇帝为便于统治,以休宁的怀玉和乐平的怀金设县,县址在清华。婺源置县时,歙州府召集地方学士为新县取名而举棋不定,而朝廷又要求急速上报。正月初八这天晚上,恰逢婺女星座在长安东南方向出现,钦天监奏明唐玄宗。李隆基是位励精图治又酷爱美女的君王,听秉报后大悦,钦定此地为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婺源作为传说中婺女的家乡,婺女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女子化身。婺女的传说,滋养和丰富着婺源民间的信仰。古时,婺源境内多处建有婺女庙,庙内供奉婺女娘娘,经年香火袅袅,不绝如缕。”
河畔杨柳依依,入了冬,寒意未深。这里是凌安河与叶筱竹的“老地方”,若有闲暇,便会来此散步,留下足迹遍布。
作为本上饶人,对于婺源的美丽传说,凌安河自是了然于心,少不得为叶护士普及一番,说完婺女,又说了关于朱熹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儒和道合成的历史,那么,朱熹就在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大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婺源是文公阙里,有关他的人文古迹很多,不仅有以朱熹字号命名的地名c朱熹的一世祖墓,朱熹发迹的虹井,烧炉煮茶的廉泉,吟诗赋词的朱绯塘,还有他回乡扫墓手植的杉群。这些,都是朱熹与婺源的一种标识,沉淀成了婺源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在婺源,一座葬有朱熹四世祖朱唯甫之妻——程氏豆蔻夫人墓,以朱熹名号命名的文公山,让九老芙蓉山的前身湮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却生长出了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朱熹四世祖朱唯甫之妻——程氏豆蔻夫人去世时,曾受恩于朱家的风水先生一心想报答朱家,相中了九老芙蓉山山腰坐西北朝东南的墓地,算准了下葬的时辰,然后对朱熹的家人说,下葬的时辰要“鲤鱼上树c铁锅当帽c瓦片盛饭c葛藤束腰”四种现象同时出现,方可下葬。风水先生看到朱家人都是一脸的疑惑,便告知某日某时将棺木抬至墓穴旁边等待即可。朱熹家人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遵从风水先生的吩咐行事。中午时分,有一位农夫手提两条鲤鱼来到路口茶亭,随手将两条鲤鱼挂于树上,就进入凉亭歇息喝茶;过了一会儿,天突然下起了雨,只见一人头顶铁锅遮雨,奔进凉亭;几位农妇提着瓦罐,勿忙上山送午饭,遇到风雨路滑,一位农妇摔了一跤,盛饭的瓦罐打破了,裤带也跌断了。农妇心疼米饭,用瓦片将米饭盛起,又随手折了葛藤当裤带系于腰上。朱熹家人见“鲤鱼上树c铁锅当帽c瓦片盛饭c葛藤束腰”四种现象同时出现,连连称奇,连忙将棺木葬于墓。
在八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中了进士的朱熹回乡扫墓,在四世祖朱唯甫之妻——程氏豆蔻夫人的墓周,他亲手植下了24棵杉树,以寄托哀思。树形的分布为八卦,每棵均有卦名。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