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一年的清明,仍是春寒料峭,头天晚上,竟然飘了几片雪花,在江南水乡,实属罕见。

    雪花过后是雨丝,零星飘着,沁着寒气。这种天气并不适合上山扫墓,纵算雨不大,淋的时间久了,也会弄湿衣裳,再说山路泥泞,很是难行清明扫墓,前三后七,还是挺有讲究的,这个时节雨水多,前后十天总有好天气扫墓祭祖。

    但这天,仍是有人陆陆续续上山,锄头挑着的簊畚里装着纸钱香鞭炮,拿塑料薄膜遮盖住,以免淋湿,人则是雨鞋簑衣雨笠全副武装,大人偶尔低声说几句,小孩子也不怕冷,蹦蹦哒哒的跟着,大呼小叫,让大人闷声喝叱,老实不了多一会,又玩闹起来。

    从屋檐落下的雨滴滴答答,一串串的,甚是恼人。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极是清新,倒是叫人舒爽了些。

    屋子里烧着木炭,暖烘烘的,丝毫不觉得冷。修建水库砍了不少树木,老五精力充沛,抽空去拖了些回来,劈砍成一截截,烧制成木炭,夜间感觉寒冷便用炭火取暖。

    看看五弟木墩般结实的身子,再瞧瞧自己这细胳膊细腿,凌安河不免有些感叹,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明明在一口锅里吃饭,老五总嘀咕没吃饱,身子骨却比自己结实太多,才十五岁的半大小伙,气力可比寻常大人大,干起活来毫不含糊,那原则性极强的陆大队长很是欣赏呢,暗示会将老五的工分记满分,也幸是他凌安河有文化,提了些好建议,工作认真负责,这才记了十分,否则出工工分不如老五高,那就真的是情何以堪了。

    清明节追思先辈,扫墓祭祖,受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中秋,这么个特殊重要的日子,凌安河却未能返乡祭祖,心情不免低落。倒不是他不愿回上饶,也非工地之故。整个水库工程,四万来施工人员,百分之八九十是婺源c乐平两县当地人,如凌安河这类和下乡知青毕竟还是少数,清明节在当地是个重大日子,工程部为了照顾当地施工人员扫墓事宜,定了今天放假。凌安河家在两百多里远的上饶,来往交通是每天早上一趟的班车,路上许多崎岖山路,单程得跑四五个小时,前些天连日阴雨,数段山路接连塌方,道路中断,正在全力疏通抢修。两县来往,这是主干道,不从这条路走,就得多绕一百多里,班车因此停开,具体复路时间等待通知。

    没法儿回家扫墓,这让身为家中长子的凌安河内疚不已,本来想去邮局拍电报回家告知,想想时间上怕是来不及了,昨天用大队那部破旧的电话给家乡公社打了过去,拜托熟人告诉家里这边的情况,也不知爹娘他们知道没有不过,这少回家一趟,和老五两个人的来回车费就能省下十元钱只能这么自我安慰了。

    难得休息一天,却是无地可去,瞧着屋外的雨发了阵愣,正好可以看看书,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手中是本微微发黄却保存完好的书,封面上只有一个字——“飘”!

    书是从叶筱竹那里借的,那天从场医院把单行三人接到秀水,要等着陆大明从场里回来安排住宿,凌安河便将他们带到队部。

    三个人的行李都不多,一个不大不小的背包,叶筱竹手里还有个旅行袋,路上凌安河帮忙拎着,感觉有点沉。到了队部,叶筱竹整理东西,那旅行袋里居然装了一袋子的书,不沉才怪呢。

    对于书籍,凌安河有种偏执的喜好,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书籍里是大世界,涵盖所有,读书便是看世界,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他好读书,总是抓住机会如饥似渴地阅读,非常享受遨游书海的无拘无束c自由自在。只是,家里条件不允许他在这方面耗费,唯有想方设法的借书看,在学校时便把老师的藏书借了个遍,这些年反倒是没有太多机会看到新书了,一旦见到叶筱竹带的满满一袋子的书,怎不怦然心动且垂涎三尺呢?所以,虽然是初次见面,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