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刘邦以其敏锐的眼光,知道这是一个潜力股,具有美好的投资前景。

    可是,众所周之,股市风险大,入股要谨重,刘邦同志也不例外,虽然很看好项氏股份的发展,但真要入股,总得先考查吧。

    恩,现在就开始吧。

    他考查的方法很简单,首先看看项氏集团的总经理项梁是不是康慨大方,是不是一个好老板。

    试想想,如果一个老板很小气,舍不得给投股的人一点好处,这样的公司再好,发展潜力越大,也不能入股。原因很简单,你投了役也分不到什么钱财,捞不到什么好处。

    于是乎,刘邦一个人昂首阔步的来到了项氏集团公司。对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杀向总经理的办公室找到项梁,然后把早就写好的借条交给项梁。

    项梁有点惊讶的看着眼前这个相貌非凡的人,素末谋面,开口就向自己借东西,这样的人的确少见啊。

    当时项梁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牛!真他妈的牛!真他妈的比牛还牛!

    感叹归感叹,当时项梁不知怎的,拿起笔就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当然,他带回去的不是一麻袋一麻袋的钱财,而是五千精兵。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想着这样一个滑稽而搞笑的场面,一个满身是泥的乡巴佬,冲进一个豪华无比的大公司,点明要见公司老总。见了面后,老总诧异地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的看了他一番,最后摇头说了三个字:不认识。

    认不认识并不重要,那乡巴佬二话不说,直接塞给老总一条借条,大言不愧的道,我要向你借多少多少钱。请注意,当时乡巴佬并没有拿刀架在老总的脖子上,也没有任何的威胁条件可言,但老总却想也没有想,就满足了他的条件,塞给了他一大笔钱。

    这样的情节明显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素不相识,你又不是人家的老丈,人家凭什么要借你钱。说白了这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但当时刘邦却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

    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意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

    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传奇来。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度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了。

    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情敌” 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

    也就还兵时,刘邦和项氏集团的少董事长项羽邂逅了。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

    明明是两代人嘛。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

    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c家事c泡妞的事无所不谈。

    两人越谈心越近,可惜两人都是大老爷们,不能往那方面发展了。

    罢了,罢了,既然不能做情人那就做兄弟吧。

    对于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

    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从此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还有那个刘交也是白搭的)

    刘老爹开始还过意不去,后来就理所当然起来。用卢老地主的话来说,我家绾儿既然和邦儿是兄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