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阴着,周围的空气湿哒哒的,童筱浒站在红花冈(古代名)的一处偏僻城墙上,俯瞰着播州宣慰使司所在地。黔地雨水多而光照少,城墙上到处有弯弯曲曲从石头里长出的小草,想是得到雨水的滋润顽强的长了起来。远处几所显眼的房屋就是宣慰使的官衙了,这几天因为要庆祝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忙忙碌碌很多人进去恭贺,房屋院里站着一些兵丁,看上去很武威的样子看着这些的童筱浒自语道:“杨应龙的排场看起来还是有点派头哦”不对应该称之为杨将军,心思到处童筱浒不禁环顾了一下四周。刚才带着小幺来时就碰见好几队巡街兵丁,他一句话不敢说,生怕引起怀疑,可能是自己看起来一幅读书人的打扮,兵丁晃一眼也就走过了。嗯,小心为好,这是“万恶”的古代社会,一不小心人头落地就惨了。

    几天下来,渐渐了解了情况,小幺能知道的都被童筱浒套了出来,今天央求小幺带他来昏迷的地方勘察勘察,到底怎么穿越过来总要有个概念。也有了个“新名字”,韩松泽,字子仁,《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看来童筱浒占据的这个身体应该二十岁左右,尚无功名,算是童生,不过现在的子仁兄可能看启蒙书籍都会傻眼。小幺是子仁少爷的侍女,和爷爷一起在韩家做长工,跟随好几年了,这个年头文化是个稀缺资源,老百姓取名多是老大幺儿的乱叫,小幺就得名于此,家里最小的一个。韩家是大姓,杨应龙治下五司七姓之一,播州世族:罗氏c王氏c何氏c宋氏c郑氏c骆氏c冉氏c张氏c毛氏c杨氏c韩氏c犹氏c袁氏等,均为其先祖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随杨端入播,后以军功论赏而分封的大姓,数百年与杨氏土司相依共存。中国土司制度自元代开创而渐而完善,承袭规范严格,皆有典章可循,依旧例,“五司七姓”凡承袭长官司之职,其“承袭表笺,须宣慰司印文乃达”。不过现在的韩子仁同学并不知道这些,只知道自己独身一人在播州求学,吃穿暂时不愁,也没有多的,完全仰仗家里,妥妥的“啃二代”。老汉姓曹,是韩家老一辈的仆役,虽说是下人,不过着急起来也敢和韩子仁理论几句。这是边陲蛮夷之地,还没有中原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观。老曹小幺一致认为少爷得了失魂症,本来还想去请一个熟苗的医者蒙耶噶来看看,韩子仁坚决的反对了,辩解说自己只是中邪忘记了前事,你们提醒告诉我慢慢就会恢复的。

    韩子仁眼中看到的红花冈老城,距韩子仁住的地方隔河而望,他虽然是大姓,但还没有住到红花冈城中的资格,那里是杨家人和朝廷官员的天下。杨家先祖杨轸将治所迁至穆家川后(就是后来的红花冈),建官衙,筑城墙,始创老城城建之历史。从此,老城便逐渐成为周边政治c经济c文化中心。随着老城规模渐次扩展,商贸勃兴,城中用以交通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增多。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老城初具都邑规模时,城中已建有三街六巷(“三街”即梧桐街c杨柳街c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c狗头巷c尚家巷c何家巷c姚家巷c丁家巷)。万历十四年的老城,更是繁华,商旅来来往往一片熙攘。因为周围山形变化不大,童筱浒眼里多少看得出一点现代zy老城的轮廓,不过对繁华二字大大的打了双引号。他是后世人,见识过摩天大楼的后世人,怎么也感受不出繁华,直观就一个“破败,老旧,脏乱差”的印象。

    “小幺,我们回去了”韩子仁没有找到穿越相关痕迹,怏怏的道。小幺早就无聊透顶了,一个破城墙有什么看头,老早就劝少爷就是不听,又昏倒在这里怎么办,忙回答:“要得,少爷慢点。”

    “小幺,你说我们韩家怎么就不能在城里买个房子啊”

    “我啷个晓得哦,少爷,那个要问老爷才知道。”小幺蹦蹦跳跳的走在韩子仁后面,躲避着路上的稀黄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