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东京吉祥寺的某巷弄,避开了大路的人潮,沉静得令外地人不敢贸然踏人。

    一抹身影穿过甜点名店前的长长人龙,由马路转来,就这么停在了这巷弄口。他握着一本皮制手帐,当中夹有随手由网路抄画下来的简易地图,空白处是钢笔字迹,写着一串地址,日本街道不一定能找到显眼的门牌号码,因此他正比对着地图上标注的岔路、店家。

    他身高中等,斯文长相带些书卷气,眼眉是温温弯弯的弧度,像从来不曾出现温柔以外的表情,散发如兔子一般温顺无害的气息。拉拉背上的皮料拼帆布的背包,左右再三确认对街有间便利商店、后方有个永远都在排队的甜点店后,他转入了安静的住宅小巷中。

    手中地图指出目的地在巷弄深处,他暂时将手帐合上拎在手中往前走去。

    几乎来到了巷底,首先吸引目光的是一间咖啡厅,由偌大的窗户看进,可以见到店员在台前,手中拿着特制的细口尖嘴壶冲泡咖啡,手有技巧地画着圆,是正宗的日式手法。他又将手帐打开,确认咖啡厅那落落长的义大利文店名后转向另一边,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人口处旁,隐约能见到阶梯往下沉了半层楼,连招牌也没有的不起眼小店。

    顺着红砖阶梯下楼,他进入店中。

    店内狭窄,四周围着木质、生铁制柜子,柜中摆放各种大大小小、染色及原色的皮夹、名片夹、笔袋、卡夹、零钱包,也有书签、书衣、手札等等。转个弯,各式各样的文具分颜色摆放:笔、笔盒、橡皮擦、剪刀、拆信刀、小卷尺、长尾夹、回纹针……

    欧系、美系、日系穿插,琳琅满目。

    他不是店内唯一的客人,但并不讶异在这样住宅区内开的隐密小店竟能吸引来客。商品很多,陈列自有风格,留下的走道空间很小,店内客人以不碰撞、不打扰彼此为原则,人手一个竹编方篮,细细挑选心仪的物品。

    他入境随俗,像忘了此行目的,单单专注在眼前的文具小物,随其他客人闲步、驻足。

    终于随走道绕到柜台边,玻璃柜内几款钢笔、沾水笔,在靠近边上几乎被另一个笔架遮蔽的位置辟了一个黄铜文具及小物专区,令他不禁停顿良久良久。

    黄铜的笔盒、钢笔、原子笔、铅笔套、尺、纸夹、钞票夹……类似的东西他看得多了,然而手工敲制的仍散发一种特别的感情与灵魂,与工厂量产制作出来的就是有那么点微妙的区别。那区别,细微得有如考验,经年累月等待被发觉。

    “请问,你是徐先生吗?”

    有人以英语问着。

    盯着橱柜内手工黄铜标签夹差点没石化的徐光磊这才回过神,抬头见到蓄着灰色短须的店主,展开招牌的温柔笑容道:“小林先生,您好。日前致电您正好不在,夫人说直接过来即可。我是台湾杉墨书店文具部的徐光磊。”事先知道小林先生年轻时常跑国外进货,英文流利,于是他弃蹩脚的日文以英文回覆,递上名片后才补了句唯一练得熟的日文招呼语:“请多指教。”

    店里极少外国人来访,或者该说极少不是熟客的客人,因此能一眼辨认。店主看了站在身后的太太一眼,确认确有此事后才转回朝他点点头。

    台湾杉墨书店有别于一般书店,卖书以外推行透过小物品味生活的概念。所谓的小物包含书籍、文具、饰品、厨餐具以至小型植物、灯饰,甚至小型家具等:因过度理想化,曾一度濒临倒闭,大约两年前有国外财团认同其理念及潜力进行投资,才又险中复生。

    眼前年轻人的职称是资深文具采购……约莫三十岁的年纪,又怎能称为资深?不过是方便行事的职称罢了。店主看着名片上的杉墨二字,回想曾在文创相关的杂志上见过关于此书店的介绍,他和蔼笑道:“内人有跟我提起,说你不知道怎么找上我们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