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了赵俞的后事,慕容皓就准备开始着手清理长安朝廷中的败类了。毕竟他也不是慈善家,不养废物。你要是什么本事都没有、屁事还贼多,那就趁早收拾被褥滚蛋。
老的得清理,新的也得进来。大战过后,朝廷、地方都缺人,急需新鲜血液的输入。于是,慕容皓便将考核官员和选取新官的权力交给了袁载和黄满二人。这一老一少是个很有意思的组合,其中袁载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升级成了慕容皓的心腹,得到了慕容皓的完全信任;而黄满,虽说是个降臣,但官坐久了,阅历多了,多多少少也是有点真本事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赵家跌下政治神坛后,汉朝廷中和慕容皓不对口味的官员们早已下架回家,唯独黄满还挺在那,屹立不倒只不过他摇身一变,从前朝太傅变成了关中世家在世国朝廷里的代言人。分些权力给他,也算是慕容皓对关中世家们的一个友好表态。
说到底,慕容皓还是想和这些人友好共处的。
而黄满本人也没想到,自己一个降臣,寸功未建(挟汉帝投降应该算个大功),居然还能受到如此重视。感激涕零之下,黄满开始尽心尽力的去准备科举,并在原来的朝廷官员中择其优者上报给朝廷,以供慕容皓暂解燃眉之急。其工作之认真、态度之诚恳,就连与他一同办公的袁载都无法赶上。
长安需要官员,朝廷需要官员,司隶、西北登新下之地也需要官员。面对如此大的需求,纵使慕容皓紧急从北平调了一波候补官员来,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官职似乎在一夜间就变得不值钱了,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天下间有学之士纷纷前来投效,准备在科举中夺得一个好名次,光宗耀祖。此时,世国的科举制已经闻名天下,四海八荒的学子中,不论是寒门还是世家,在这里都是一视同仁——只有你有本事,你就有官做。
很快,黄满和袁载就将初步拟定的一百二十四名新晋官员,以及他们的考核分数整理成疏,上报给了慕容皓。慕容皓起初还很高兴,连连夸他们的工作效率高。但等他翻开来看到第一页的名字时,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了。
在上报的名册中,为了让皇帝陛下不认错人,黄满和袁载着实下了不少功夫。这次他们不仅将考生们的排名和成绩给列了出来,还贴心的备注上了他是哪里人士。例如同一个考场中,有两个人都叫张三,为了区别,考官就会按照他们的籍贯来区分,你是长安本地的,你就叫“长安张三”,他是云阳的,他就叫“云阳张三”。如果这个人出自世家,且家族势力还不小,那就给点面子,再加一笔以示区别:“长安某某处张氏张三”。毕竟天下之大,重名重姓者也不在少数,考官那里有档案,可以分辨谁是谁。但最后这名册是要交给天子的,没有备注,你总不能扛着一摞档案上殿,皇帝看到哪个人,你就现场把那个人的档案给翻出来指给皇帝看吧?所以这个备注的主要用途,就是方便皇帝陛下阅读用的。
按说这也没什么,黄满和袁载也是出于好心。但慕容皓之所以愤怒,并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他在第一页上,看到的全是世家子弟,所谓什么“云阳张三”,一个也没瞅见。
这就有意思了,黄满是关中世家代表,袁载虽然不属于关中一脉,但也是世家出身。这两个世家中人凑在一起,再联合手上这份名单,实在是容易让人想歪。别的事慕容皓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事关国家选才,他不能不管。于是,他连夜派人把袁载叫进了宫,当场把这份名单拍在他的面前,让他现场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袁载很委屈:“回陛下,臣真的没有偏私。您听我。。。”
“没有偏私?那为何名单中尽是世家子弟,寒门之士一个也没有?”慕容皓毫不客气的打断了他,“科举初衷,就是为了让那些胸怀抱负的寒门学子真正可以凭才为官,不再受到身份的约束。难道你们都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