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既然不再是农民,李建民分到的耕地也就被村集t收回了,而老宅也因无人居住而荒弃了。这样过了两年,李建民大哥家的大儿子李福贵找上了李建民,跟这位老叔提出,用三百块钱买下老宅,用来居住。李建民当时也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于是老宅就此易主,从此成为了李福贵的宅院,一晃已经二十多年过去。

    李福贵没什么出息,虽然年纪跟他老叔李建民j乎一般大,但是做了一辈子农民,子nv也都是面朝h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家人辛辛苦苦g了大半辈子,也不过是供养了两代人j个孩子长大成人,却没攒下j个钱,更是没钱修葺一下老宅。老宅本来就破败不堪,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已经是屋顶漏雨、院墙倒塌,摇摇yu坠,根本不适合再住人了,想住下去就必须得拆了重新盖房。李福贵没有办法,只得跟父母兄弟、亲朋好友那里借了j千块钱,从村里请了j个瓦匠,加上他自己跟俩儿子,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施工队,开始拆旧盖新,打算连房子带院墙全拆,全盖新的。这是两天前发生的事情。

    这两天,那个施工队一直在拆老宅里的北房。由于院落房屋布局紧凑狭小,不能使用大型拆卸机器,一切都只能靠人工,因此速度不快,六七个人手用了两个白天外加两个半夜才拆了个gg净净。房子拆除以后,就是深挖地基,重新打造一个更坚固耐用的地基。今天吃午饭以前,他们已经挖出了一圈一米多深、面积跟原来北房相差不多、稍大一圈的地基坑道,下午又开始挖,加深了一尺左右。可就在西北角的坑道里深挖的时候,一个瓦匠一镐下去,镐头碰触到了一个陶罐似的东西。他不知道碰到了什么东西,就放下镐,小心翼翼用手扒开那陶罐四周的土,结果就挖出一个一尺半来高、多半尺来宽的陶罐。陶罐很结实,又因为深度的关系没有被镐头打碎,只是打裂开来,表面生成了一道深深的缝隙。

    一众工匠见状挖出了个罐子,都围拢上来看热闹。

    李福贵走到近前,抱了抱那陶罐,很沉,j乎就抱不动。他两个儿子也都先后上来试手,可都是抱不起来。爷仨都是农民出身,别的出息没有,就是有把子力气,随随便便能抱起一百斤的白面袋子来,却都抱不动这个陶罐。可想而知,陶罐里面装的得是多沉的东西啊。

    在场工匠见这陶罐如此沉重,又深埋在老房子地下,都迷信的认为,里面装的不是金子就是银子。这里说迷信或许不太精确,准确的说,应该是迷信老辈子的传言。老辈相传,地主老财都喜欢把用不到的金银财宝藏起来埋到地下,一是用财宝聚风水,二是免了被盗,三呢……或许是这些老财主们的个人ai好吧,不愿意露富;四呢,有时候也是为了避祸,比如战乱啊土匪啊什么的,如果带着一大票金银珠宝跑路,估计根本跑不动,而且不安全,但埋在地下的话,就少了许多累赘,别人也抢不走。等战乱结束了或者土匪回山了,还可以回家挖出来。

    再说,中国人本来就有埋藏金银财宝的传统。可以说,在旧社会甚至更早的那些个时代,将金银财宝埋于地下是最好的保存方式,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人尽皆知。因此,包括李福贵在内的这些从小生活在农村里边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工匠,觉得陶罐里的东西不是金子就是银子,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过李福贵有点小聪明,没有现场打开这个陶罐,而是跟两个儿子一起,把陶罐搬到了东厢房里,怕的就是陶罐里如果真是金银珠宝的话,会被其他四个工匠惦记上,说不定还会被他们嚷嚷着分润一部分,那就不好玩了,更何况还可能传到外面去,真要是传得村里人尽皆知了,少不得会惹出祸患来。

    放好陶罐后,李福贵又让两个儿子守在东厢房的门口,然后告诉那四个工匠,说这陶罐是李家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且并不是什么值钱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