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相比镇中富贵人家虽规模不甚大,但该有的却也一样不少。张洋坐在书房雕花镂竹的红木大桌前,浅尝了口丫鬟送来的雨前绿兰香茶,想着今晚徐员外这出,又隐隐陷入沉思。

    “公子回来了,唤小成何事?”,一个年在十一二岁的小书童眼角带着倦色,掩口打着哈欠进屋问道。来的正是张洋的书童小成。

    “将《道源经》拿来”,张洋沉声道。

    “啊,公子从来不看这般歪书,今日却是如何想起这出来”,书童张小山闻言而惊,本朝书生一般不仅不看神佛道之类的书籍,甚至对外都不能谈及此类内容,本朝虽不禁此类书籍,但书生沾惹此类学问,被人所知,无疑是自断仕途前途,自绝于皇朝官途,甚至投身入神佛道门后,俗世家业皇朝官府也要没收,只能归籍到神佛道门内,不能在俗世做官经商,甚至种地都不行。神佛道门自有皇朝划定的土地,皇朝划定各个神佛道门的土地后,两不相扰,皇朝官府势力不入神佛道山门,神佛道信徒也不在俗世发展。这个规定成俗已久,据说是七万年前皇朝开国大帝和神佛道门之间的约定,此后一直流传至今。

    “多嘴,家中藏书三万卷,穷天罗地无所不包,《道源经》虽是歪理怪论,不入皇朝大道,但印证学识,岂可不知不防此类错谬,不观丑拙,何以晓正道至深致远”,对付一个随身的书童,张洋自知自家书童的顽劣迟钝,反口咄咄一批,说的书童小山顿时一蒙,呐呐然口不能言,张了张嘴,又挠了挠头,小头一低,扭头出门到藏书的阁楼找书去了。

    不一会儿,书童小山拿着一本落满灰尘的书进屋来,垫脚放到张洋面前的红木书桌上,然后坐在门口的脚凳上以手支腮,发起愣来。

    张洋一看此书满是灰尘,边角甚至有虫吃鼠咬的痕迹,不禁说到,“你这小童,如此疲怠,这书如何保养的,每年书阁清扫晒书难不cd是偷懒耍滑,只怕这书都有三两年没晒过了吧!”。

    “公子莫要强人所难,书阁的藏书儒家典籍和皇朝典籍每年夏天都仔细的翻晒过,熏香c香草书阁也未曾一日断过,只不过神佛道书籍家中虽有,但老太爷和公子都没有翻看过几次,上次张婆子还说老太爷生前曾要将神佛道书籍送人,说是镇南穷人家糊床纳个鞋底也有用途,好似堆在书阁发霉招虫引鼠”,书童小山听闻张洋指责,不禁深感委屈,顿时跳起脚来,絮絮叨叨自辩个不停。

    张洋瞧着书童小山的疲沓样子,无奈摇头暗笑,不再多言。挥手拍去书上灰尘,低头看这本发黄的《道源经》。

    《道源经》是道家经典,字数不多,几百字而已。道家视其为微言大义,直指道源的圣人之作,张洋七八岁时曾出于好奇翻看过一遍,觉得行文古朴有余,却晦涩难解,加之身边无人可问,甚至父亲这个老学究都对此书不屑一顾,不愿多置一词,遂看完就束之高阁了。今天出于无奈,考虑到明天要以此书救急,故而想先翻看几遍,免得明晚咏诵起来倔牙拗口,失了读书人的体面,终为不美。

    “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张洋缓缓读起,张口第一句,读罢就是一惊,倒吸一口凉气。暗道此书此言大善,竟是言及万物之源起,由实推虚,细想世间虚实,目视耳闻皆为实,何以存虚,盖实外为虚,非虚无以明实,儒家所言举重以明轻,其趣亦同,然高下立辩。

    “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读到此处,张洋不禁目瞪口呆,此时的张洋早已不是总角小儿,好学不怠,学问日渐精深,读到这几句,思虑游接天地,神思邈邈,恍恍然脑海中如黄钟大吕震响,“虚之所在,宏大如宇宙,细微入发梢,如人之思虑,吾身为实,思虑为虚,身如桎梏,俯仰间行有所累,而思虑万千,浮游天地于须臾,虚实之道,济于万物”,想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