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
老杜那边也把自己在李汉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美洲纪略》一书,在这书里杜如晦对李汉主要经济产业的规模和产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显然绝非走马观花的游览所可得,而必须查阅有关资料:汉之林木,采伐种植日增,今有四百五十万亩,值千四百万贯,每亩林值三贯也,渔者四万五千人,岁得十五万吨,值四百八十万贯,每吨三十二贯昂每人可得五十六贯,老杜还特别注明一吨为李汉特有的度量衡单位,一吨约合两千斤除此之外,老杜还对李汉的织麻业!织棉业,制铁业,制革业,矿产业的产量产值以及银行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最让老杜感慨的是李汉的近现代文化设施,作为熟知中国历代史馆制度和藏书事业的儒家知识分子,杜如晦面对李汉的图书馆!报馆及其资料收藏的规模,只有望洋兴叹之感:设图书馆以保存古籍者,自周老聃之时已行之,至此以为
公共教育之机关,实自兹馆始云,,报馆愈古者则愈有价值,盖汉国之报馆,一史戌也,其编辑文库所藏记事稿,无虑百千万亿通;所藏名人像及名胜图画,无虑百千万亿袭;分年排比,分类排比,吾尝游大新闻报馆数家,其最足令吾起惊者,则文库是也,故无论何国,有一名人或出现或移动或死亡,今昔鸽报到,而明晨之新闻纸即登其像,地方形胜亦然彼何以得此皆其文库所储是也
老杜在李汉呆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李汉这个王朝不简单,他比孔颖达,于志宁等腐儒还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士族门阀精英们更早的认识到了李汉的可怕之处“汉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远近,此君民共主也。”“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他对李汉的政治体制评价倒是挺高
长孙皇后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就离开了金城,回大唐去了,而老杜则没有同行,他开始游历李汉,每到一处,他必定游览一番,并以浪漫的辞藻留下丰富的游览笔记。这成为了李唐精英们窥见李汉的虚实,以及这位著名的大唐宰辅复杂内心世界的重要资料。
在金城,杜如晦看到的琉璃阁令他目眩神迷,他描写道:“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目光注射,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
当然老杜对李汉也不是尽有溢美之词,他对于李汉不行独尊孔孟还是很不满的。“孔孟之道,人道也;有人此有道,人类一日不灭,则其道一日不变。汉国人士论道必溯原于道尊,然传之者,必归本于人;非先尽乎人事,亦不能求道降福,是则仍系乎人而已汉国置孔圣于百圣阁呜呼,此大逆不道是也“
杜如晦在李汉呆了两年多,他比其他的李唐官僚们更早的认识到了什么叫船坚炮利,什么叫富国强兵回到长安之后,杜如晦向李二汇报结束之后,李二综合杜如晦以及长孙皇后对李汉的探查的虚实,他与杜如晦搞出来了一套“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改革方案
杜如晦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今诚取汉国器数之学,以卫吾尧c舜c禹c汤c文c武c周c孔之道”,还进一步提出要要“清仕途”,认为“科目c捐纳c保举,三途并进,杂矣,滥矣。必当痛加沙汰,严为甄别”;建议要“裁冗员”,“其有闲员末秩,无益于民事,徒足以耗国家度支者,无论文武,悉从而汰之”。尤其是老杜提出的“天下虽大,犹一人之身也。治天下之事,犹治人身之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充足,血脉流通,然后沉疴可去。善治国者,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