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心腹侯君集,按他的说法那就是汉军如此暴虐,不行仁义,简直就是汉人之耻,作为天朝上国,李汉的叔国,他侯君集有必要教训下对面的汉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天威不可测,他在听了杨万春的泣血哭拜之后,安慰了杨万春一顿,就派人去斥责张镇周的汉军不行仁义,是桀纣之军,要是再不停止暴行,他侯君集就会替天行道,伐无道以拯万民了

    张镇周为首的汉军那可都是李承宗的死忠,他们都认可自家陛下说的那句仁义只对自个儿国民讲,对敌人就是要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讲个屁的仁义啊再说了李汉又不是你们李唐,俺们的指导思想又不是儒家,你侯君集算个屁?不过张镇周为人还算和蔼,他用李承宗的理论给侯君集谢了一封信,详细的阐述了李汉对于国家和仁义的看法

    侯君集在看了之后,气的大骂,“放屁,张老匹夫,这是放屁,传本帅命令,越过鸭绿水,狠狠的揍那些叛逆“侯君集,人家一天也没属于你们李唐,算哪门子叛逆啊?侯君集为什么这么生气,还不是张大帅那封信给气的。

    信很简单,上来就提到了仁义和国家的渊源,不就是老孟去见梁惠王的时候的事儿嘛,人家梁惠王招贤纳士,老孟前去应聘。梁惠王问老孟有没有有利于本王的治国方略?老孟答非所问,说:大王何必曰利。我这里只“仁义”而已矣。并阐述了求利的危害。意思是:如果大王求利,则“上下交征利。”大家都学大王去争利,则国家就危险了。

    所谓“利”应该是指经济利益。大王要维持王族的生存,江山稳固,当然要有经济基础,所以不得不求利。然而,诸侯c大夫c士以及老百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样一来,在有限的生存资源面前,争夺与冲突就不可避免。有什么法子呢?老孟说:“讲仁义。”可是,大家讲都仁义天下就太平了吗?

    老孟的主张肯定是善意的。如果普天之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讲仁义那天下肯定是太平的。问题是如果有些人讲仁义,不求利,而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就不讲仁义,那么讲仁义的人们可就惨了。羊群里如果没有狼,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有一两只狼在里面,那羊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老孟所处是战国时代,如果真有哪位君王昏了头听了老孟的话,其结果无异于自杀。

    古往今来,天下乱就乱在这个“利”字上。世上只要有利就没有不争的。除非你有以身伺虎的精神。佛教教主好像有这种精神与主张,释迦牟尼在有一世就曾以自己身体喂过老虎。不过那只是个故事,是否确有其事,不得而知。

    实质上,老孟所谓不讲利,只讲仁义仍然是一种取利的方法,这种方法有点类似《老子》提出的“不争”,“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非彻底地放弃对于利益的追求。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他的信念是建立在一个善意的推论上。根据他的这个推论,只在要讲仁义,自己的利益还是有保障的。其最终目的还自身的利。

    “仁义”是孔孟之道的理论核心。这个世界乱了几千年,儒者唱仁义就唱了几千年。有用吗?更别说高句丽是敌国,丫跟高句丽讲仁义,是那根弦短路了?张镇周在信里直言,仁义只对汉人讲就好,夷狄之辈,讲什么仁义,不服?不服,你来试试,看看老张不把你打的满地找牙,我老张可不是什么圣母

    侯君集正是看到这里愤而出兵越过鸭绿水,去攻打已经退往朝鲜半岛的汉军,尽管侯君集手里有三千玄甲兵,但是府兵制的李唐军队哪里是一只脚踏进近代化军军队大门的汉军的对手,一场激战,唐军损失惨重,就连他们的主帅侯君集都被活捉了可以说唐军大败特败

    不过张镇周奉李承宗的命令,没有多难为同为汉人军队的唐军,不仅如此,汉军的军医们还辛辛苦苦的为唐军伤病们疗伤治病,连侯君集也被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