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其学说才能在太平年代受到官府的全力支持,整个门派日后才有机会发扬光大。就像把李密吹成代隋英主的李玄英、还有因受了金银而骗得翟让将瓦岗寨大当家位置拱手相让的贾雄都属此类。这些人有些是为了成名,有些是为了求财,有些是为了将来能做官,目的并不一样,但却都属于拿天下人的性命当作赌注,好为自己的荣华富贵做铺垫的机会。

    由于流寇们不懂得如何练兵,武器铠甲也严重缺乏,麾下士卒的战斗力都比较孱弱,于是便希望麾下兵马越多越好,以便靠人数来取胜。为了养更多的兵,他们必须不断去抢掠,而被抢的人没了吃食,也只好去当流寇,于是义军盗匪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大部分时候,义军抢掠百姓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物资和财富,更是一种招兵的策略。这些揭竿而起的英雄豪杰们大肆洗劫村落,抢走百姓家中最后的家当和粮食,进而逼着他们中的强壮者不得不加入义军,好让他们转化为自己麾下的喽罗,有些甚至直接强行协裹良民入伙,然后带着他们去祸害另一个村落,好让他们及时签下投名状。很多义军在攻城夺县时,常常强迫百姓充当炮灰,用刀逼迫其冲在最前,以消耗守军的精力和守城物资,成功后就冲入城中,烧杀一空,不成功则撤围而走,这样匪首身边亲信的精锐喽啰不会受到折损,反倒是被裹挟的百姓中的青壮如果能在惨烈的攻城战中活下来,都会成为见过血的凶徒,他们将成为精锐喽啰的后备力量,由于手上都杀了太多百姓,他们已经没有回头的路可走,只能死心塌地地开始与国家作对。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各城镇中的百姓对义军绝非日夜企盼,他们决不肯让自己一年到头起早贪黑从泥土中刨出来的收获轻易就被流寇们抢走,很多地方几乎不用县尉动员,百姓们就成群结队地走上城墙与郡兵们并肩作战。要么血战求生,要么眼睁睁看着土匪进城,侮辱自己的妻子和姐妹,抢走一家大小赖以过冬的食物。在别无出路的情况下,是男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李承宗正是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万份注意那些所谓的义军,在他看来义军和官军,朝廷和门阀都不是啥好玩意儿,由于苏烈在政事上几乎完全听自己这位小老弟的,李承宗就成了他们这只类似团练的地方武装的大头领,李承宗本来就不想在华夏称王称霸,他的目标就是先好好活下去,然后寻找机会出海,去北美欺负还没开化的印第安人,但是要想这样做,就需要人手啊。

    他算计来算计去,发现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搀和进这场大乱去,尽量救下一些百姓,不然等大唐王朝一建立,自己的身份摆那里,撑死是个王爷,要是活到武德九年搞不好被李二一刀给咔嚓了,这多不划算啊,要想有自己的基本盘,这样的乱世下,也只能以杀止杀了,河北之地沃野千里,本就是大隋富庶之地,人口稠密,若是能救下若干,将他们带到北美,何愁大事不成?

    杨二陛下刚登基那年,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大隋有890万户、4600多万人,可是杨二陛下的使劲折腾,一场大乱之后,等到了武德年间,大唐只剩下了200万户,一千余万人,三千多万性命就这么损耗在了这场大乱之中,作为直接责任人的杨二陛下,义军首领,还有作为幕后黑手存在的世家门阀,真的不知道他们羞愧不羞愧?也许在他们心里,死的都是些许平民,不值得他们这样的大人物一瞧吧,他们要的是皇图霸业,荣华富贵,可是,可是,这些大人物就没想过,万一为他们当牛做马的平民死光了,他们的那点追求还不是镜中花水中月?

    正因为李承宗是个穿越者,他比这些大人物们更能认识到人口的重要性,所以他在遇到了苏烈之后,极力的说服苏烈据地自保,多多招揽流民,而不是裹挟流民,同时他们也建立了一支较为精锐的武装力量,又打的是保境安民的旗号,没有与还是天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