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夹锡钱连老百姓都看不上,他居然当救灾款让我们运到川蜀去,合着他没安好心呢。难怪那方七佛原封不动的还了我们,他定是开箱查过了。”
“夹锡钱”创始于宋崇宁二年,在铁钱中加入锡,使钱币变脆,主要是防备北方辽、金两国大量收购南方的铁制钱币,然后熔炼制作兵器,只是质量太差,老百姓根本不买账,基本没人用。
《宋史·食货志下二》:“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於陕西……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每缗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一》:“蔡京当国,凡以金银丝帛等贸易,勿受夹锡钱者,以法惩治。盖其时有以金银为用者矣。”
宋朝的法定主币是铜钱,其实主要材料为铜、铅、锡的合金,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纯铜很软,而且极易氧化,生了铜绿后很难看,这三项比例由北宋天禧年间到南宋嘉泰年间发生了极大改变:含铜量由62%至72%降为56.5%,用铅量由20%至27%增为40%,用锡由8%至12%减为3.5%。
宋仁宗康定年以前,官方没有铸行大钱,民间行用的是清一色的小平钱。宋仁宗康定年始,在陕西行用大铜钱。宋神宗时,折二钱广泛行用,在当时行用的铜钱中,已占相当比例。
宋徽宗时,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清明上河图》上的情形可以借鉴,于是大量铸行当十钱,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民间流行的,大约应主要是当十钱。当十钱前后铸了数种,大抵是用铸三个小钱的原料铸一枚当十钱,这就使铜钱的价值实际降为原先的十分之三,铜钱购买力理所当然地要随之下降。
康定、庆历大钱在当十的时期,显然是规定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陕西此时期的物价上涨,与当十钱的行用直接有关。宋徽宗时铸行的当十钱比宋仁宗时行用范围广、数量大,此时期的通货膨胀与当十钱的泛滥有直接关系。
宋朝建立伊始,政府就在维持充足的铜币供应方面遇到了困难,而且如果经济持续增长,铜币供应量也应当随之增加。当时的标准钱币面值为一钱,但神宗时期曾铸造过当二钱的铜币。对于金额较大的交易,人们通常用贯做为计量单位,名义上一贯等于一千钱,但由于铜钱短缺,政府允许在缴税时只支付七百七十钱。政府还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铜的短缺,包括开采新的铜矿,降低钱币中的含铜量,允许用银两缴税,在北部边境和四川发行铁钱,严禁熔化钱币,在谷物交易和茶、盐专卖中使用票据或度牒,有时候还会发行纸币。1085年,货币发行量达到:“缗钱原为中国财宝,而今四方蛮夷通用之。”并不是夸张之词。这些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为阻止铜钱外流,当时有人提议:干脆关闭贸易港,中断与外商的贸易。认为这才是“拔本塞源”之道。这当然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幸亏宋朝政府并没有听从。
铜钱不够,为什么不用金银?对不住,有宋一代是金禁的,所谓的金禁,是特指禁止熔炼黄金制作某些制品。宋代金禁特盛,其出发点主要有二:一是以此作为抑奢的手段,二是出于对黄金的爱惜。
大中祥符八年,诏书说:“内庭自中宫以下,并不得销金、贴金、间金、戭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影金、盘金、织金、金线撚丝装著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其外庭臣庶家,悉得禁断。臣民旧有者,限一月许回易为真像前供养物。应寺观装功德用金箔,须具殿位真像显合增修创造数,经官司陈状勘会诣实闻奏,方给公凭,诣三司收买。其明金装假果、花板、乐身之类,应金为装彩物,降诏前已有者,更不毁坏,自余悉禁。违者,犯人及工匠皆坐。”
金禁并非全是一纸空文,宋真宗时,曾将犯金禁的后苑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