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去往衙署的马车上,吴永麟却没有了风花雪月的心情,他想到了一个很微妙的问题,如果自己间接成了明末的张献忠,自己来到这片土地上到底是对还是错?
公元前310年,由张仪主持,秦国正式修建成都城。张仪此次建设成都城的标准是:“与咸阳同制”,意思是说,成都城采用了和秦都咸阳一样的规模,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国上下对蜀国的重视。古人早就说过,‘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作为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后来所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足以让所有人触目惊心。
第一次毁灭性打击发生在东晋年间,打开灾难之门的人叫桓温。在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时期,桓温是一个响当当的著名人物。此人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其极端心态与不择手段,几乎和南宋的秦桧如出一辙。
公元298年,北中国大多数地方都遭受了可怕的饥荒和瘟疫。为了在乱世中存活下来,人民不得不逃离家园,企图找到一块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这其中,李特带领由氐族人组成的一支流民队伍,从甘肃略阳辗转来到了四川。天府之国四川比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略阳要好一些,至少它不缺水,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后,四川地区水灾明显减少,李特和其他的流民们慢慢在此地安顿下来。他们多半以卖苦力或是做小商贩的方式,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但到底要比在家乡活活饿死好得多。三年以后的公元301年,腐败的西晋政府突然下令要求全国的流民都必须从暂住地返回故乡。在执行朝廷的这道命令时,短视而贪婪的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刺史罗尚认为这是一个天赐的发财机会,于是下令在他的辖区内遍设关卡,当流民从这些关卡经过时,守护关卡的官兵便将他们随身所带的钱财搜刮一空。至此,流民们愤怒地发现,当他们在面对北方的饥荒仍然没有丁点好转,八王之乱还在继续,而自己那点可怜的钱财随时可能被罗尚巧取豪夺时,他们要么在回老家的路上饿死,要么就是揭竿而起。流民们在官逼民反的情况下选择了造反,而领导这些流民造反的,就是那位略阳乡下的农民李特。流民起义的队伍如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此后,李特战死,其子李雄被推为首领,303年冬天,李雄攻占成都,三年后,在范贤等人的拥戴下,李雄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成。因为后来李雄的弟弟李寿即位时,曾改国号为汉,故历史上把这一政权合称为成汉。李雄称帝后,用简单而有实效的方法统治益州,当中原的西晋一片民不聊生的惨状时,经过李雄的治理,益州却是一派世外桃源的繁荣昌盛。李雄死后,袭其位的李寿及其子李势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安定了三十多年的益州重又陷入了乱世的怪圈中。李雄时期,西晋帝国就已经在多重打击下灭亡,司马家族的司马睿南逃到建康,建立了一个偏安的王朝,那就是东晋。当成汉在李寿和李势父子的折腾下奄奄一息时,经过多年休养生息的东晋已经有了征伐成汉这种割据王国的力量。公元347年,东晋派出荆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率兵攻打成汉。桓温的军队溯长江而上,通过长江三峡进入了成汉地盘,驻守在川东的镇东将军李位向桓温投降。此后,桓温留其部将与成汉守军相峙于乐山一带,他则自带一支轻骑昼夜兼程飞赴成都。在成都郊外,桓温三次击败成汉军队,成汉末代皇帝李势匆忙弃城逃往广元昭化。在那里,穷途末路的李势听从了随行官员的劝谏――向桓温投降。作为割据蜀中的末代皇帝,李势最终的命运与刘禅颇为相似:他们同为投降的亡国之君,都被胜利方带回各自的首都,安排了公侯之类的爵位,最后都客死他乡。桓温是东晋名将,也是一个有名的人物,《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他相当多的轶事。从其中一则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名将身上的诗人般的浪漫情怀:桓温北伐经过故乡时,看到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