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公元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初春。

    在通往京城长安的驿道上,梨花比往年开得早,开得多,成片成片,浓荫满地。

    自唐玄宗李隆基712年铲除姑姑太平公主势力,继承皇位,推出开元新政以来,大唐王朝正一步步走向盛世。正如这一路的梨花,如火如荼,日上日妍。

    忽然,一阵尘土轻扬,一个15岁的翩翩少年踏马而来。

    少年姓王,名维,公元701年出生于山西祁县一个书香世家。

    王维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家族从西汉起就世代为官,更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天下五大望族之一——太原王氏。

    门阀士族起源于两汉,发展于魏晋,鼎盛于南北朝时期。隋末唐初的贵族圈中,最有名的五姓七家是太原王、荥阳郑、赵郡、陇西二李、清河、博陵二崔。

    王维祖上正是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而他的母亲崔氏,也出身于五姓七家中的博陵崔氏。

    虽然五姓七家在唐太宗时期开始逐渐走向没落,但王维血液里那份与生俱来的高贵,不会改变。

    王维的先祖们,都曾是朝廷的栋梁。在王维家那不小的祠堂内,依次供奉着先祖的灵牌:王琼(隋镇东将军)、王尊业、王儒贤(唐赵州司马)、王知节(扬州司马)、王胄(协律郎)。王维的父亲王处廉,眼下也正当着汾州司马。

    王维是家中长子,下有弟妹5人。一家人不为衣食而忧,不为束修而愁,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祖父王胄,曾任朝廷的协律郎,掌管调正各种音乐律吕,一手琵琶弹得炉火纯青,被时人称为“国手第一”,堪称初唐著名的音乐家。

    父亲王处廉知识渊博,年纪轻轻就考取功名,担任汾州司马一职。

    王处廉亲自教孩子们诗文,给了孩子们最好的启蒙教育。他从文字、声韵、训诂教起,由小学进入经学,再由经学步入史学。

    王维兄弟确实不负父亲厚望。特别是王维,天资聪颖的他,九岁就能出口成章,过目成诵,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王处廉还请来父亲的得意弟子,教孩子们各种乐器。

    王维继承了从未谋面的爷爷的音乐细胞。小小年纪的他,天赋秉异,随便拿起一件乐器,就能弹出美妙的旋律来。

    王维母亲崔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他笃信佛教,虔诚礼佛,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居家弟子。

    母亲诵习佛经时,常让安静懂事的王维陪在身边。久而久之,母亲诵习佛经的声音,成了王维童年听过的最美的声音之一。

    不知不觉中,素有慧根的王维,在心里播下了佛经的种子。

    一日,他跟随母亲诵读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认为,人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

    母亲受其启发,为王维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告诉他,要生性淡泊,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母亲还擅长画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王维经常拿起毛笔,跟着母亲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

    这样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日子,在王维九岁那年一去不返。

    那一年,父亲王处廉不幸病逝。

    这对作为长子的王维来说,无疑是惊天霹雳。事实上,幼年丧父的隐痛伴随了王维的一生,一直无法释怀。

    父亲去世后,母亲崔氏带着孩子们举家迁往娘家——山西运城,投靠兄嫂生活。

    虽然舅舅、舅妈待王维兄妹视如已出,但这毕竟是寄人篱下。

    懂事的王维提前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用他单薄的肩膀,体恤母亲,照顾弟妹,承担起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