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牵丝戏,又名傀儡戏,木偶戏。盛行于宋代。其中傀儡多以上好木料制做而成,形体大概一尺左右,四肢和头部以及关节部分则用细线加以连接。表演者在上方提线操纵傀儡,使其能够做出各种动作。也称为悬丝傀儡、提线木偶。关于牵丝戏,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百戏伎艺》一书中就有所提及。宋代的诗人刘克庄在《观傀儡》一诗中也写道:“酒阑有感牵丝戏,也伴儿童看到明。”亦作“牵丝傀儡”。宋代蒋捷则在《沁园春·次强云卿韵》一词中云:“高抬眼,看牵丝傀儡,谁弄谁收。”以上这些都是与其相关的记载。

    这些都是书上所说所写的,其实我最早的关于牵丝戏的记忆都是来自于我朋友他的爷爷,我的这个朋友,跟我可以说是从小玩到大的,关系好的就只差同穿一条裤子了。据他的爷爷所说,木偶傀儡不仅仅只是一个表演牵丝戏的道具,更是一个人情感的载体,一部戏的灵魂之所在,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人们平时无法表达出来的情感,全都可以通过木偶来表达,并表现的为妙为俏。更有甚者传言,木偶在戏台上表演的时间长了,就会如同活人一般,产生出感情与灵魂。

    而关于这些,不仅小时候的我感到无比的新奇,就算是现在的我也不得不叹服。可能有人会说,我们都是无神论者,怎么能相信那些跟神灵魂魄有关的说法呢。是啊,本来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朋友的爷爷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我看来,或许这个故事多多少少存在着些神秘色彩,甚至在我自己听完之后多少也发出一些感叹。

    为了书写方便,下面便用我朋友他爷爷的话来记述,以下就是他的原话(为了使文章看起来不太过于平淡,我稍用自己的话加以修饰)。

    那时我刚好十三岁,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像现在那样,有众多的娱乐活动。那时候,人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便是看戏。而我们知道,看戏在那时,也是十分奢侈的一种活动,并不是天天都能看到的,大多数都是在过节的时候。即使有戏能看,大家也只不过在戏台搭好唱戏的头一天,一起去图个热闹,放松一下,到第二天第三天看戏的人也就不多了了。而对于我们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这几天却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寻找一位会表演牵丝戏的老者,让他为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牵丝戏。

    我所说的这位老者姓于,大人们都称他为于老头。而我们孩子都喜欢叫他“木偶爷爷”。只因为他会在每年过节的时候为我们表演牵丝戏,并且从不收钱,而且更加令我们佩服的是,每年有那么多的节日,他从都没忘过。无论是春节端午,还是元宵除夕。但凡当天是节日的,我们总能在街巷口找到他,就这样一来二去,我们这群孩子便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忘年交)。每次我们找到他时,他总会笑眯眯的问我们:“要爷爷为你们表演木偶戏吗,你们今天想要看爷爷表演什么,是武松打虎,还是三打白骨精随你们挑!”每当听到木偶爷爷这么说时,我们这一群孩子总会高兴的说:“爷爷为我们表演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爷爷的木偶戏最好看了。”只要我们这么一说,他的嘴角总会流露出满足的笑容,然后,他就会笑眯眯的拿出演木偶戏的家什,和我们一起摆好,最后,还不忘摆上几把木凳子——因为爷爷的木偶戏太好看了,常常一看就忘了时间。如果一直站着看的话,等到表演结束,我们就会腿脚酸麻,再也走不动了。

    而这次也一样,我们一直等到唱戏的开台第二天,人都散的差不多了。我与同村的孩子:王小宝,李大同,钱三牛几个人,带领全村大大小小共十二个小伙伴去柳子巷找于老头,也就是木偶爷爷。同之前一样,他见我们这群小孩子一来,就招呼我们一起帮忙摆出表演家什,大家也都七手八脚忙活起来,因为我搬不动那些大家伙,所以只帮忙拿出爷爷小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