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等等,胜利?

    莫黎昭猛地抬头,忽然想到了什么。

    《三国志》上记载,建安二年初,曹操初伐宛城,张绣不战而降,曹操未用一兵一卒,就拿到了这块地方。

    尽管后来张绣反叛了,那也毕竟是后来的事。

    可如今情形好像不太准确?

    如今的张绣并没有投降,而且还派司桓去找了救兵,和曹操真刀实枪地硬拼了两仗!

    这分明就和历史有出入啊。

    莫黎昭紧锁眉头,细细思考起来。

    究竟是怎么回事?

    张绣派司桓去找救兵,此事应该不假,司桓也确实是正巧在路上碰到了诸葛亮,以救她性命为条件,让诸葛亮前去宛城支援。

    但如果诸葛亮没有答应前来支援呢?

    那张绣会不会就直接投降了?

    莫黎昭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她决定把整个事件做一个假设,一点一点地推理。

    在她初来宛城时就已发现,面对曹军,张绣手底下有不少人都主张投降,甚至包括贾诩这样的重量级谋士。

    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张绣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也是未经一战就作出了投降的选择。

    但假如真就像司桓所说的,实际上张绣并不甘心就此覆灭,还想一搏呢?

    假设张绣心里还抱着一线希望,于是派司桓四处求救。而司桓也不负嘱托,正巧找到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了司桓的条件,和她一起来到宛城。张绣因为有了援兵,故也没有投降。

    这便造成了如今和历史不符的局面。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诸葛亮答应了司桓前来支援。因为如果张绣没有诸葛亮这个援兵,大概就会真的心灰意冷地投降了。

    所以,造成此刻局面和历史不符的关键点,在于诸葛亮答应了司桓前来支援。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很可能根本就没有答应司桓。

    那么现在诸葛亮为什么又答应了呢?

    想到这里,莫黎昭不受控制地微微张开了嘴。

    ——诸葛亮答应司桓,正是因为她自己!

    正是因她帮诸葛亮挡下那一箭,诸葛亮为了救她,才答应了司桓的条件!

    如果她没有穿越到这个时代,没有为诸葛亮挡那一箭,中箭的肯定就会是他。而他既已受了箭伤,自然就不可能再有余力去宛城帮助张绣!

    难道说真是因为她的出现,意外改变了历史?

    马车在道路上疾驰。

    车厢内,诸葛亮抱着莫黎昭坐在一侧,对面坐着司桓。

    此刻诸葛亮虽是病急乱投医,但不知为何,他清清楚楚地觉得这个司桓没有在说谎。

    他让昏迷不醒的少女坐在自己的腿上,将她的头靠在自己肩上,一手紧环着她,使她尽量少受些马车的颠簸。

    司桓望着诸葛亮的举动,嘴角勾起一抹不知何意的笑:“你很在意她?”

    诸葛亮默然。

    今日,这个看似柔弱的少女在危险来临的那一刹那,没经思考毫不犹豫地挡在了自己的面前,实在带给他太大的震撼,他几乎已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使她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为了他而轻易地放弃自己。

    他下意识地更加抱紧了她。

    诸葛亮没有答话,却问司桓:“你究竟是谁?怎么会认识我?”

    “你难道真的认不出我?”司桓反问。

    诸葛亮摇了摇头。

    “你幼时曾在泰山郡学馆念书,我亦在你们学馆短暂地求学过,和你是同窗。”

    见诸葛亮仍是摇头,司桓叹道:

    “也罢,我在学馆不过停留了几天,你不记得也情有可原。”

    “不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