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明朗的父亲是个严厉的人,每当看到有人过来替他说情或者帮忙,就会毫不留情地痛骂明朗,而明朗的母亲又因为性格的差异,顺势火上浇油。所以,在家里的每一天,对于这个年轻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一种摧残。
看着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康顺不禁想起了过世不久的父亲。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昏暗的电灯下,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痛苦地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么茫然,诺大的一个家园,就只剩下了他和弟弟两个人,周围的一切似乎那样冰冷,无依无靠。
好不容易,费劲千辛万苦,把这个残缺不全的家园发展了起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曾经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难眠,多少汗水挥洒,没有间断。
阴晴圆缺,日子一天天,似水流年。
转眼又是三年,文化革命已接近尾声。
一天,村里又来了一些部队官兵,说是要支援边防建设,需要征兵。
看到这个消息后,大家又是喜笑颜开,个人纷纷畅谈着各自的理想。而当这个消息传到郑明朗的耳朵里,他却伤心起来。因为他明白,幸福离他太远,所以,他不敢奢求。
而此时,杨康顺已经收拾好了残局,和弟弟再次东山再起了。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但是总算功夫没有白费,一切都回归正常了。
明朗的大姐看出了弟弟的心思,于是他再三哀求父母,批准二弟参军。一开始,老两口死活不同意,但是后来经过众多亲友的劝解,他们终于答应了文娟的请求,同意明朗参军。
当得知父母的决定后,明朗有点惊讶不已,他万万没有想到如此顽固的父母,竟能这样轻而易举地放过自己。同时他也对大姐的帮助,感激不尽。
就这样,带着几分希望,几分感激和惊讶,明朗跟着部队官兵一起到了边疆。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很快地,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文化革命中所有受害的个人和组织,得到了平反。
杨家也不例外。这一天,新任的村主任带着一些村委干事,拿着各种家常用具和一叠带有温度的现金走进杨家大门的时候,杨康顺还在院子里整理工具。看着村领导们大驾光临,急忙放下手中的工具,满面堆笑地跑了过来。
“哦,康顺,就你一个在家?”只见村支书王军微笑着问道。
“哦,书记,就我一个人,其他人都去上地了。”康顺望着王军,急忙回答道。
“哦,最近生活还好吧?”只见村长潘廉洁笑着问道。
“哦,还好还好,多谢村长关心。”康顺苦笑着回答道。
“是这样,组织决定给你一定的补助和经济补偿,这是国家给你的关爱。”廉洁边说边拿起用具和现金,递了过来。
看着突如其来的帮助,康顺受宠若惊。急忙笑着回绝道:
“多谢组织关心,政府关心。这东西我不能要。”
“哎,康顺,你一定要收下,这是国家给你的补助,不要担心。”王军见状急忙补充道。
看着众人诚挚地目光和深情地开导,康顺不得不接受这来之政府的关照,虽然这件事情多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但是,现实不容改变。
大喜过后总有大悲,这句话用到郑明朗身上在就合适不过。
他本以为只要参军了,就可以脱离家庭的苦难,享受幸福快乐。可是却未曾料道,迎接他的又是另一个更大的辛苦。
在随着部队到达边疆后,明朗被安排到了当地一个偏僻的哨所,每天的生活十分枯燥,除了军事训练,就是执勤站岗。由于水土不服,刚到任的前几个月里,经常感冒发烧。又因为饮食差别,所以,开始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