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镰仓幕府初期,室町幕府初代将军足利尊氏的先祖、足利家二代当主足利义兼在封地足利町办起了一所家族学校,用于培养族中子弟,沧海桑田,学校也算是几经沉浮,至南北朝时期彻底没落。但到了永享四年,关东管领上杉宪实因仰慕天朝文化、重视汉学,聘请了学识僧、易学大师快元和尚为学校庠主(校长),拨田赐书,重建了此学校,这一难得的机遇使之得以再兴,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日渐鼎盛,这便是“足利学校”,是景光计划成败的重要一环。

    足利学校修建于足利町西部,在足尾山地的南端,离得倒是并不远,从劝农城到此处也不过半日路程。景光此时坐在校中的茶室内,一边喝茶欣赏着北侧山川的雪景,一边与定光院莲信闲聊,等待学校庠主到来。

    重建后的足利学校,一大功能在于对武士和僧侣加以教导,旨在提升其文化修养,当然其与天朝太学不同,这更类似于一个私家书院的性质,全国各地有志于汉学的武士、僧侣甚至是公卿自发来到此处求学,相互探讨心得,倒也算是文风鼎盛。而得益于复建后的初代庠主快元和尚精通《易经》,使此地成为全岛的易学中心。除易学之外,足利学校也教授孝经、论语、五经、老庄,兼及兵法、医学、卜筮等其他典籍,算得上是一所综合类大学了,听闻目前有千数人在此求学。

    足利学校庠主(校长)通常以有名的学识僧出任,而当代庠主,也即是第七代庠主九华与初代一样,听闻也是一位易学大家。这位九华和尚出身于山内上杉家,入道出家较早,很早就在足利学校修习汉学并随后任教于此,据传闻其“传授之徒百人”,倒是有些效法孔圣先贤的意思,在关东地区各家中极有声望,算是岛内当代学识僧中的标杆人物。

    “让阁下久等了。”一个浑厚的男音自室外传来。

    景光与定光院莲信闻声起身,便见一位六十来岁的和尚踱步进来,其面容方正,虽然双颊布满沟壑很显老态,但观之气色红润、精神矍铄。

    “庠主大人,是我等不速之客叨扰了。”景光特地用天朝官话说道。

    “长尾大人很精通汉学吗?”九华和尚一愣,便也用天朝官话回应,“即使是我校内求学的众人,除了部分留学僧之外,倒还不见汉文说的如此好的呢。”

    “在下只是熟悉些汉话而已,怎么敢在庠主大人面前谈什么精不精通的。”景光客气道。

    “听闻长尾大人受封于此,本是打算抽空拜访的,没想到倒是让您先来了这里,”九华和尚笑着道,“您这么客气,我还怎么好张口要些捐助啊?”

    景光知道他是在说笑,但也从屋外将随行而来的斋藤朝信叫了进来,呈上了已经准备好的两百贯资助金。九华也不客气,毕竟学校早年由上杉宪实捐赠的一些田产都在战争中逐渐失去了,现在学校主要是靠关东管领家供养扶持,而自去年起山内上杉家陷入了很大麻烦,等到了年底供养金也彻底断绝了,如果景光不来拜访,九华倒是真的要到劝农城去“乞讨”了。

    “好了,”九华和尚命人收起了斋藤朝信呈上的献金,直入主题的问道:“长尾大人有什么在下帮得上忙的地方,尽管说就好了,您总不会是真的专程来就为给学校送钱吧。”

    “既然庠主大人问了,我也不隐瞒什么了,”景光开口道,“您也知道,在下自越后初入下野国,人生地不熟的,自家又缺少人手,怎么运转这足利郡是十分头疼的,听闻庠主这里能人异士不少,所以是恳请庠主准许我从学校中招募些人手,也算是本家救急。”

    “人手啊?”九华有些为难道,“校中的教授本身就不多,现今课程安排上已经很满了,要是抽调谁都不是很方便啊。”

    “也怪我没说清楚,”景光解释道,“不是想调用您授课的教习们,是想从在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