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王”明显带有标明其姓氏出身的意味。公元334年面世的、至今依然存世的王氏族谱《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里记载,王诩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第五世孙。
太子晋生活的时代,与王诩生活的时代相隔大约160年左右,五世孙的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太子晋之子王宗敬“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晋”是指晋国,“平阳”是古地名,位于今天山西省临汾市。晋国后来瓜分为韩、赵、魏三国,王宗敬子孙生活的“平阳”恰好就在魏国的范围之内。所以,说王诩为魏国人是较为可信的。
至于鬼谷子的父亲是谁无从考证。翻看古书典籍,你会发现鬼谷子有一段传奇的身世,让你怀疑他那异乎常人的智慧,也许是上天的恩赐。
相传,鬼谷子是生母吞食奇谷怀孕生下,故而取此名。当然这些神话的传说,不过是因为大家对鬼谷子的崇拜如黄河一样滔滔不绝,从而神化了他而已。
那么,作为一代宗师的王诩,他的身世为什么会显得如此云遮雾绕、扑朔迷离呢这大概跟他“入世”为官时的波澜不惊、碌碌无为有关,也跟他“出世”后的隐姓埋名、与世无争有关。
如果把正史与野史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描述出王诩一生活动的清晰轨迹。
那是一个狼烟四起、弱肉强食的时代,少有大志的王诩并不想仅仅只做个书生,他更向往那种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政治生活。
于是,大概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他所学的“艺”,乃是干政之术;其旅途的第一站,就是当时的天子之都洛邑。
此时的周王朝虽已江河日下,但作为名义上天下共主的所在地,洛邑多少还有一抹盛世浮华。据说王诩在这里拜了三个老师,一个精于天道,一个通晓兵法,一个擅长说辞。通过三位老师轮流灌输功力,王诩的各方面日益精进。
他在洛邑期间,悉心关注时政,了解各国地理。因此,在离开洛邑返回魏国之前,他已经对当时各诸侯国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以及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王诩返回魏国时,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当年他的先祖太子晋十五岁加冠成人礼,现在,即使按正常的二十岁加冠,他也该步入成人行列,何况他还有着比同龄人深厚得多的造诣。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时的魏国正好陷入王位继承人的权力纷争,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王诩,哪有人有功夫注意到他的。急于一试身手的他显得很是无奈,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只得选择远走他乡,到楚国去谋事。
自春秋至战国,楚国一直都是一个历久不衰的强国,这里江河纵横,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先秦“九薮”之一的云梦泽在其境内绵延九百里。
只是可惜的是,在这样一个鱼米之乡,王诩的运气并不好。他与楚王好像前世有仇一样,楚王根本就不赏识他。就这样,一个曾经满怀抱负的有为青年,竟然沦落到只得靠占卜维持生计,顺便考察世风人情。
传说他曾在云梦泽一带,或者说在洞庭湖边一度隐身,这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静心思考。之所以有王诩是楚国人的说法,大概跟这段经历不无关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王诩结束了隐居生活,飘然去了韩国。
这个韩国当然不是现在动辄“思密达”的整容大国,而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大国。
王诩在韩国得到了很好的接待,他在外交上的特长也有了发挥的舞台,这位几经波折的饱学之士,终于开始了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段风光岁月。
他常常作为韩国的外交使节出使诸侯各国,屡屡为韩国争得利益。他善于把每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尤其善于总结智谋策略的运用,就这样日积月累,王诩的强国合纵、弱国连横的纵横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