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道童洒扫的身影,在这晨曦中像皮影一般,呆板机械。

    台阶上一座宏大的宫殿,飞檐斗拱,重屋叠翠,红墙黛瓦,气派非凡。窗棂上雕刻着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用金粉渲染过。四扇高大的门扉向外敞开着,全染做朱红色。大门枋梁上,悬挂着一块硕大的牌匾,黑底,金字。上书大字“三清殿”,字体端正祥和,下面落款竟是本朝太宗的御笔手书。

    王守几步走上正殿,殿上烛火摇曳,高台上老君的塑像高大威严,面目含笑,俯视着他这个草芥之人。塑像前置放着宽大的香案。上面左右摆放了半臂高的花瓶,瓶里插着鲜花,案上供着鲜果。四周黄幔低垂,影影幢幢,越发的把这处地方衬托得神秘莫测。

    他鼻孔里满是浓浓地纸钱烟熏味,香烛味,耳听着风铃的轻响,还有四周的虫鸣声。他怀着莫明的敬畏,跪在三清圣君的法身塑像前,恭恭敬敬的跪了下去,磕起了头。一边磕头,嘴里一边嘀嘀咕咕的向老君诉说着感激之情。

    待他磕完九个头,一气把嘴里的话说完,才从蒲团上站起身,把胸襟里早准备好的银钱,掏出来,跨过地上的蒲团,毕恭毕敬的捧着那沉甸甸的银钱,放到贡案上。贡案上就一阵丁铛乱响。

    正想转身向后殿寻去,却见从旁边的布幔后走出来一个中年道士。

    道士头戴道冠,身上是青灰色的道袍,脚下穿着道靴,干净整洁。生就一张四方脸,仪表堂堂,眉目端正,脸含微笑,和蔼亲人。

    王守认得他是这观里的监院李金俞,李真人。

    只见李真人冲王守一个稽首:“无量天尊,王掌柜,早啊,小道这厢有礼了。”

    王守吓了一大跳,慌手忙脚地赶忙回个礼:“真人啊早啊,这不是让小的减寿吗,小的怎受得起。真真折杀小人了。”

    “受得的,虽然王掌柜做的买卖是阴木买卖,名声不入耳,常人唯恐避之不及,可依小道看来却是功德无量的买卖啊。再者说,适才你向老君供上的香火钱,可也当得起这个礼啊。”

    “真人说笑了”王守嘴里犹自不依,神情揣揣。

    在雍朝,从太宗开国起,就以孝道闻名天下,并且以孝否考校官员。因为当初太后笃信佛道等教,惯常吃斋念佛,劝导世人弃恶向善。以至于这几百年来,全国修建了许多的寺庙,道观,天下更是禅林群糜,庙观遍地,僧尼和道士的地位很高,并曾经任命过有道高僧和得道真人做那护国和尚和护国真人。只是现在世道不太平,人心不古,世人全去做那蝇营苟且之事,僧尼和道士的地位也不像以前那么高了,加上各地时有灾祸发生,官府犹自管不过来,对寺庙和道观的拨款也是越来越少,有些穷地方甚至几近于无。这些地方的寺庙,道观纷纷关门。僧尼和道士都向繁华大城涌去,挂单于名寺,大观,以求有一个栖身之所,混一个温饱。

    这洛水城因为西近帝都,北临黄河,东枕蟒山,南依洛水,处于赴帝都的必经之路,加上两水交汇,航运便捷,南来北往,客商云集。是从古至今的水路码头,咽喉要地。于是,来来往往的人潮就云集此地。僧道自然也是如此,更别提像‘上清宫’这样的名观了。

    现在到上清宫里挂单的道士日益增多,短短些许时日就增加了两成,似乎还有不断增涨的迹象,观里的钱粮就有入不敷出之虞。加之京里也时常来信,催促解银过去。同是老君门下弟子,又不能把道友拒之门外,这可使观里的监院李金俞犯了愁。

    上清宫是实行的方丈,监院,客,寮,库,帐,经,典,堂,号的规矩。方丈当然是不会为了观里的钱粮小事发愁的。这一观大大小小的嘴,可就着落在了他这个监院的身上。虽然观里香火旺盛,城外也有观产几百亩,不至于到吃不起饭的地步,奈何年景不顺,时局动荡,京里需要的银两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