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事件爆发后,秦王下令驱逐在秦国的六国人,李斯也在其列。眼看饭碗即将不保,李斯果断给秦王写了一封奏疏,成功的劝秦王收回了成命。
这封奏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秦朝只有一个文学家就是李斯,也只有一篇文学名著,就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这句话真是鲁迅先生说的。
《谏逐客书》为李斯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此后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路青云直上,直到当上了秦国的丞相。
这确实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不过,李斯的能力虽然很出众,但是品行却不怎么样。按照后来刘邦的说法,李斯为相,好处都归秦始皇,坏处都归自己。
这种行为虽然可以冠以忠心的名目,但是无疑是一种拍马屁的行为,可能是李斯的官位来的太不容易了,所以他才极力维护自己跟秦王的关系。
不过,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丞相作为百官之首,他的职责绝不是给皇帝做挡箭牌那么简单,他除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规劝皇帝的过失。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管多聪明的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李世民曾经说过,他一天做十件事,至少有五件是错的,所以他很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才有了贞观之治。
而嬴政跟杨广有些类似,虽然都很聪明,但都有些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酿成大祸。
虽说秦朝是在二世手里灭亡的,但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是二世元年七月,秦始皇刚一死就天下大乱,这足以说明他在位的时候,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嬴政固然雄才大略,但是他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又修长城、又修直道,还大建阿房宫、骊山陵等大型土木工程,使得帝国的百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早已不堪重负。
按照史料记载,当时的百姓吃的是猪狗之食、干的是牛马之活,怎能没有怨气?所以后来诸侯起兵的时候才会打出“天下苦秦久矣”的旗号。
众所周知,秦国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法家思想在帮助秦国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嬴政也是忠实的法家迷,单单从他对韩非的崇敬就看得出来,因此他统一中国之后,也是极力的在中国推行法家思想。
只是嬴政忽略了一句古话——过犹不及。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法治,秦朝说到底实行的还是人治,皇帝一个人可以决定任何事情,它只不过是借着法律的武器来控制老百姓而已。
前面说过,秦国是没有商人和游侠的,身为大秦子民,一出生就注定这一辈子只能做两件事——种地和当兵。
种地是为了给国家多交赋税,以便国家能养得起更多的士兵,当兵则是为了给国家打仗、抢地盘。
至于经商、游侠,不存在的。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奖励耕战,他认为国家的物质财富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只有多种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士兵。
至于商人,只不过是将东西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而已,并不生产物质财富。他们的行为只会使得自己的腰包变鼓,不会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所以韩非子将他们列为五蠹之一。
因而,秦国的变法说到底就是把国内人的其他路都堵死,让他们只能种地和当兵。这么做对于秦国的国力增强确实有很大的好处,毕竟国力说到底就是君王的掌控力,像东方六国的君主那样,将土地都分封给了子弟和权臣,虽然名义上是一国之君,但是却无法掌握住全国的资源来和秦国对抗,这也是他们被逐一灭掉的根本原因。
然而,凡是都有一个度。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这种制度推到了极致,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