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一般第一次在春末,第二次在秋末。春末时分天气凉爽宜人,再过一两个月就会进入雨季,而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部落的勇士们参加完了交流大会正好基本可以回到原部落。秋季的那次也基本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是因为雨季,一个是因为冬季。
既然决定了要都带足够多的陶器参加交流大会,烧陶的窑怎么能建小了呢!只是陆鸿将已经晒好的土坯都用光了,最后建成的窑也只有约一米二高长宽各一米五左右。虽然没有达到最终想要的那么大,但是这样也比平地堆烧法要强的多。
山的泥已经活好了,三人一起动手,用泥将土窑的表面缝隙填满,防止温度流失,又细细在表面涂抹光滑,只留出顶部的口用来将陶器坯子放入里面。
建好了窑口,马不停蹄,几人又挑选黏土,细细挑拣出里面的石块树枝等杂物,又加入了碾成末的沙砾,然后小心的加水直到和的粘度合适。
整个过程陆鸿细心的教导山和水,每个关键地方都会千叮万嘱,按照陆鸿的想法未来将会安排他们来烧制陶器,这是经验的积累,如果未来发现铜矿、铁矿需要熔炼,相信今天的陶器烧制以及窑的建设都会给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
将和好的泥反复揉捏,等到泥更软了以后基本就是“熟泥”了,这时用平整的石头当作工作台,先在其上撒点干土,然后取黏土块,捏一个稍厚一点的圆底子出来。
再取泥搓成细条,沿着黏土底的边一条一条积累上去,每缠绕一圈,都要用手仔细捏平,让上一圈和这一圈能更好的结合起来。
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状之后,收口,捏上充当提手用的耳朵,用手沾水细细的将陶坯表面涂抹光滑,这个陶坯就基本成功了。
看陆鸿捏出了一个漂亮的敞口锅,山和水羡慕的不得了,在一旁陆鸿的时常纠正下,他们捏的第一个陶坯就成型了,两人不约而同捏的是最简单的陶罐,虽然不太好看,可是应该漏不了。第一次上手能捏成这么完整的作品就已经不错了。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山和水制作技术越来越熟练,等到泥土用的差不多了,三人总共制作了十多件陶器坯子,锅碗瓢盆俱全。然后陆鸿让他们去收集木柴,自己小心的将这些陶器围城一个小圈,等柴草收集够了,要先将一小部分木柴放到圈里点燃,利用燃烧的温度烘烤这些陶器,这样不必再等坯子晾干了。
摆完了陶器坯子,陆鸿用残余的黏土做了几条炉条,在土窑的风口位置的土坯砖下面开了一个洞,在这个位置的土地上刨了约有四十公分长宽的一个坑,再将炉条搭在坑的两边,这样木柴然后的灰烬可以通过炉条过滤下来,而炉条的下方也用来做进风口。
不多时山和水抱着好多木柴到了,陆鸿小心的在陶器坯子中间点燃一堆火,控制着火势慢慢将坯子烘干。火势控制的不错,这些坯子没有一个因为温度的升高而裂开。
等坯子都干透了,三人将它们移到土窑里,稍微垫起了点高度,预防因为底部进风造成温度差异过大从而导致陶器受热不均匀。
摆好了陶器坯子,陆鸿用泥土封顶,只留了几道寸许的缝隙用来做烟道。
“嘶……呼……”一切准备就绪了,陆鸿深呼吸几口,将木柴放入土窑,点燃。
看着火势渐渐旺了起来,剩下的就是随时注意添柴,透过窑壁上预留的小孔观察陶器烧制的情况。
趁着间隙,陆鸿三人继续用模具制作土坯。按照陆鸿的计划,土坯是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建筑材料,要多多准备,等到雨季来临之前一定要将族人转移出山洞,住进用土坯建造的房子里。
一边做着土坯,陆鸿随时注意陶器的烧制情况。再添了两次柴以后,陆鸿通过观察孔发现所有的陶器都已经烧的通红了,这代表陶器烧制已经进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