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自见。”
春秋记史的笔法与史记不同。司马迁明确指出:”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但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意味着其“言”是失实的。张京华有这样的评价:“如果说良史c实录代表了古代史学的基本原则,微言大义则是代表了古代史学的最高境界。”也许正因如此,左传才会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作品性质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c荀到两汉马c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围绕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传统今文经学家的观点,即以春秋为政治学著作,持此说者如清人皮锡瑞,近人徐复观c吕思勉c胡适等
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古文经学家如晋人杜预,近人钱玄同c顾颉刚c刘节等人坚持这种看法
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持此说者如钱穆c雷戈。就“亦经亦史”的说法,钱穆认为春秋是一部“亦经亦史的一家言”,理由是古无经c史的区别,经c史之分是后代才有的观念,
“若我们定要说春秋是经非史,这实在只见其为后代人意见,据之以争古代之著作,未免搔不着痛痒”。然而关于“经史不分”之说这点,钟肇鹏先生曾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文中专门加以辨析,并阐明了中国古代经史有别c史先于经的观点。
后世影响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