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最快更新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礼部仪制司郎中许誉卿还在这次上书之中,建议崇祯皇帝亲自颁下圣旨,从江西龙虎山的嗣汉天师府和大上清宫中,抽调嗣汉天师府张氏子孙与正一派得道高士弟子,前往各地主持祭祀忠烈这样的国殇仪轨。

    左副都御史贾继春、兵部职方司郎中牛聚明以及从兵部都给事中转任礼部仪制司郎中的许誉卿,正是如今崇祯皇帝在朝中刻意栽培起来的一些御用喉舌中的中坚力量。

    崇祯皇帝从护国忠义庙看完回到了乾清宫中之后不久,他在护国忠义庙所说的那些话,就迅速地传到了这些人的耳朵里。

    仅仅过了两天之后,就有了这些上书请建忠烈祠褒扬忠烈的奏疏。

    然而,毕竟还不是来自崇祯皇帝的直接授意,所以这些人的奏疏,距离崇祯皇帝的本意还是有些距离。

    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这些御用喉舌们,本身也都是儒家所谓圣门弟子出身,让他们在公开呈递给皇帝的奏疏之中大肆提倡源自道教的真武大帝信仰,也确实有点难为他们。

    如今,他们能够一起提出将敕建忠烈祠并由道士主祀、岁时祭奠的建议,已经算是不错了。

    与此同时,对于这几个人的奏疏,内阁几位阁臣,尤其是分管礼部的徐光启没有提出任何拟办意见,原样照呈给了皇帝。

    倒不是他们偷懒,而是这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无从质疑。

    虽然他们对于崇祯皇帝在护国忠义庙里所说的那些话,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也有着深深的疑虑,有点担心类似当年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那种情况,再次出现于紫禁城中。

    但是对于贾继春、牛聚明、许誉卿这几个人提出的建造忠烈祠,收祭万历以来阵亡官军将士的提议,他们却无从反驳。

    而且不光是他们无从反驳,满朝文武大臣也没有人敢于反驳。

    不是说这些人怕得罪这几个皇帝的御用喉舌,或者说怕得罪这几个人背后的崇祯皇帝,并非如此。

    明朝的大臣们,还真就多的是那种不怕得罪皇帝的人物。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大得军心的一个事情。

    贾继春等人的奏疏送进宫中之后,连着两天,先是京师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们、左右护军们上书支持,然后就是朝中的大臣们陆续上书表态支持,比如兵部尚书南居益,兵部左侍郎皇明忠义讲武堂祭酒茅元仪等举足轻重的人物。

    对于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和左右护军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一个凝聚军心、激励士气的机会,作为全军将士的主心骨,岂能不表态支持?!

    否则的话,以后五军都督府的这些都督护军们如何指挥各自所属的军中将士?

    这个问题对于南居益来说更是如此,兵部尚书当然不能不支持这件事情。

    至于像茅元仪这样的人来说,除了他个人如今主管着讲武堂以外,他的父亲茅国器当年可是朝鲜战场上的名将。

    按照皇帝的这个意思,茅国器是很有可能入祀护国忠义庙的,这样的大事喜事,又岂能不支持?

    因此,等到崇祯皇帝将这些纷至沓来表态支持的奏疏,御笔批转给内阁尽速办理之后,这件事情就算是板上钉钉了。

    整个决策过程,不过才几天时间而已,而且十分难得的是,在整个过程之中,并没有遭遇到有力的反对之声。

    崇祯皇帝并不担心褒奖忠烈之士这样的提议会招致反对,他所担心的只是,他决意起用正一派道士们主持祭祀忠魂,并且通过祭祀忠魂推广真武信仰的这个想法,会遭遇朝中文官们的反对。

    不过结果却证明,将对真武大帝的民间信仰与祭祀阵亡将士的忠魂捆绑在了一起之后,这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