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白,崇祯皇帝的做法饱含着对他们的“恶意”。

    在对他们的宽容和恩赏的名义之下,包藏着一颗“祸心”,祸害他们的心,但是就算他们知道了,也无可奈何。

    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阳谋的意思是,你即便知道这是一个坑,你也得往里跳,你要不跳你就是对不起你的天主,对不起你的教会,甚至可以说,你就对不起你所说的信仰和良心。

    不过,即便是这样了,一些不明就里的翰林、御史和言官,还是跳出来一顿反对,反对这些教士深入内地传教,要求这些教士只能居留在通商口岸和京师附近,不准在大明境内穿州过府四处游荡传教。

    对于这些不明真相的朝廷官员的各种上书,崇祯皇帝也不想多说什么或者解释什么了,一笑了之,置之不理。

    当然了,崇祯皇帝虽然处心积虑地把这些来自西洋的耶稣会传教士们,给弄到遍地回回木速蛮的甘肃宁夏去,但是他们传教士这段时间辛苦撰写或者翻译过来的著作,却依然受到了崇祯皇帝的高度重视。

    不仅立刻下令翰林院那些闲得蛋疼的翰林们进行抓紧抄写复制,分送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供南北两京的国子监生们学习研究,而且也同时命令南北两京的国子监尽快将《坤舆格致》改名为《矿冶全书》,然后制版刻印,在大明境内公开出版发行。

    崇祯皇帝随后的这个做法,让徐光启以及以徐光启马首是瞻的西学派人物,比如如今的光禄寺卿李之藻、讲武堂炮科教习李天经、农事院副使王征,以及参与了《坤舆格致》(矿冶全书)翻译的光禄寺官员录事杨之华、黄宏宪,以及正在帮着修订《大统历》,编撰《崇祯历书》的明末西学派的科学家们,也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这些人多数都是因为利玛窦的关系,而皈依了天主教,利玛窦死了以后,也还是与这些来自西洋的耶稣会传教士们走得非常近,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了。

    包括这时身在遵化白冶城,一边监督着白冶城附近各个官办工矿厂运转,一边已经开始构思撰写《天工开物》这部旷世名作的宋应星,听说了从京师陆续传来关于朝廷“驱逐”传教士的各种传言之后,心里也悬了起来。

    原本历史上,宋应星在崇祯四年的时候,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时年已经四十五六岁的他,在回到江西奉新老家之后,对科举心灰意冷,断了考进士当官走仕途的想法,开始埋头写作构思已久《天工开物》,最终成为了“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不过这一世,宋应星仕途还算得意,不仅考中进士,而且考中进士之后从事的,还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高度契合的事业。

    本就对百工之学更感兴趣的宋应星,一头扎进白冶城的各个工厂矿场之中,向云集在白冶城的各行各业的工部工匠们请教技艺,一边详细记录,一边参与改进各种工艺流程。

    因此考中进士不仅没有耽误《天工开物》的撰写,而且还很有可能会将成书的时间提前好多年。

    正当宋应星还在想着找个机会回到京师,去向那些博学的传教士们请教一些问题的时候,突然听说这些传教士们让锦衣卫“押着”离开了京师,心中当然是十分不解,担心当今皇帝对于百工杂学的重视,会因此发生变化。

    不过让他大感放心的是,几天之后,从来往京师与白冶城的工部官员口中又听说,崇祯皇帝在宫中又召见了内阁首辅李国鐠、阁臣徐光启、工部尚书毕懋康,以及吏部尚书成基命,要让工部在通州城附近择地兴建一所专门讲授和研究百工杂学的官学。

    这个消息传来之后没过几天,朝廷的正式命令就到了白冶城,其中一个调令还被前来传旨的锦衣卫直接送到了宋应星的手中。

    崇祯皇帝下旨,责令工部尚书毕懋康为总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