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建c两广等地,那里虽山高林密,但土地肥沃,又有好些土特产,如荔枝c龙眼c竹笋等,俱都是北方少有的山珍。

    迁徙去的百姓,在那里开荒种地,收获颇丰,更兼这一带靠近海域,常有到海外经商的人,来此处收购些物品和当地的土特产,因此,一年下来,除了自给自足外,还有好些收益。

    迁徙的百姓,便渐渐的乐不思蜀,除了一些确实水土不服的人家,在叛乱平定后,迁回了原籍,其余的,倒大都留了下来,数十年来,渐渐的宾至如归,原先中原人氏口中所称的蛮夷之地,倒形成了人烟稠密的村庄。

    公孙羽家便是战乱时从京城里迁移过来的,最初是在福建的靠海边的小镇安居,但他为人活络,看见海外经商收获颇多,便也跟着熟人出海做些生意,可喜还算顺风顺水,积累了好些的财帛。

    又想那时年纪尚小的儿女,正是开启心智的年龄,福建郡虽生意好做,但毕竟少有文人雅士驻足,私塾教育也不甚发达,便想起了邻郡浙江,那里的首府杭城,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更兼颇多的文人墨客。

    幼小的儿女,在杭城这诗文发达的文化名城里,定然能得到浸润熏陶,岂不比在这小镇上到处花钱求人,还找不到名师指点来的强,他本是做事雷厉风行的人,说做就做,于是就拖儿带女,举家迁到杭城。

    虽说杭城离福建海岸线远了些,好在这里手工艺发达,弄些当地精美的手工艺品,装在马车上,运到福建码头上,再通过福建的海上运输到沿海的各个岛国,倒也获得了些意外的收获。

    公孙莹虽年幼,此次是头一遭跟着父母到海外行船,但她面无惧色,看着远处波澜壮阔的海天相接的景象,一脸的兴奋莫名。

    “爹c娘,女儿听你们提过,行船驶过了琉烟岛,便是异国他乡了,这是真的吗,这么说来,如今我也算是到了遥远的他乡异地了,等回杭城后,看那魏师兄还怎么说嘴,说他们游览过许多的名山大川,而我们其他人,都是大门不出c二门不迈c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到时候,我要狠狠的数落他,他才是少见多怪的井底之蛙。”

    孩童的世界里,并不只有一派的天真无邪和求知若渴;攀比和炫耀,同样的在那里生根发芽。

    见女儿如此喜欢攀比,她娘公孙夫人叶氏微笑不已,她本是杭城镖师的女儿,自小也练的一身的好武艺,又在杭城收了几个小徒弟,都是官家贵胄的子女,推迟不得。

    这些官家贵胄留守孩童的父母,大都在京城里做官,有些只带了一两个宠妾,其余的妻妾子女,便留在杭城城里,官家们让这些留守的孩童,拜在她门下,不过是学个一招半式,让身体强壮些,倒不指望靠着这武艺能出将入相。

    因此,她教起来,十分的轻松,并不觉得有何压力,只是孩童之间,又喜欢攀比,如公孙莹口中的魏师兄,其名为魏耘程,他的父亲,是京城里权势炙手可热的权贵,他曾跟随父兄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并常拿到孩童们的跟前炫耀。

    她女儿公孙莹十分的欣羡,便每每缠着父母,要他们出外购物时,也要携带自己到外地走走看看,此番公孙羽夫妇要出海,她便缠着父母,非要跟着出这趟远门不可,夫人爱女心切,先就默许了,公孙羽长叹一声,也只得答应了。

    这时候,一轮红日,已经高挂在湛蓝的天幕里,公孙羽叹道:“莹儿,在家前日好,出门万事难,背井离乡,走异地他乡,本非我心中所愿!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赚点财帛。如今你那未来的公公,在海外漂泊了近一年,不知何时才能得返吾国家园,免得他的发妻小儿在家翘首以盼,也免得我这多年的老友,为他夕夜忧叹的啊!”

    言下凄然,颇多寂寞。

    他和张本原,打小一起进的私塾,一同到南部逃荒,一起做的海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