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这个恐龙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介绍有关杨钟健先生的事迹和他一生的科研领域及成果,几乎涵盖了从鱼到人的全部古脊椎动物学,重点是对中国古哺乳动物和古爬行动物化石及中c新生代地层的研究,同时对地质学的其他学科c生物学及考古学等多有涉猎,杰出的科学成就,是我国古生物学的一座丰碑,中国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最多的国家,有将近十种恐龙都是直接或间接用杨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包括近年来命名的杨氏钟健龙,这些都是中国恐龙研究者对杨先生尊重和感激的表现,他将中国恐龙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都跟杨钟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第二个时期可称作杨钟健时期,因为我国的恐龙研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乎是由杨钟健先生一个人承担起来的。

    1938年杨钟健先生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采集到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杨钟健与同行核对了化石出土地点和层位,确认了禄丰红层的时代,这批化石最后运到了位于重庆北碚的抗战时期中国地质调查所总部,进行修理研究,1939年,杨钟健率先披露了禄丰盆地的发现,1941年杨钟健再次记述了禄丰县城西北沙湾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并于同年在北碚装架展出,许氏禄丰龙是一种早期的原始恐龙,个体不大,但颇具进化意义,它是我国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骨架,不仅各大块骨骼均有保存,就连尾巴末端的小尾椎骨也完整,装起架来,栩栩如生,抗战胜利后,禄丰采集的化石也随迁到了南京,目前这批化石大多保存在南京地质博物馆,那具闻名于世的禄丰龙骨架的正型标本,杨钟健从重庆运到南京,又从南京带到北京,现存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古动物馆中。

    杨钟健先生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在古两栖c爬行动物领域的研究同样卓有成效,其中对卞氏兽研究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卞氏兽是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过渡阶段的代表,卞氏兽标本最初是杨钟健的同事卞美年于1938年在禄丰采集的,故而得名,这类化石,此前南非c欧洲曾有过报道,均被归入哺乳动物,不过,他们的标本远不如禄丰的完好,只是一些破碎的牙床,而禄丰标本不仅有头骨和下颌,还有部分头后骨骼。

    卞氏兽既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牙齿已分化为门齿c大齿和颊齿,并具颊齿齿尖等,也还保留有原始的c爬行动物的特征,如下颌除有增大了的齿骨外,还有爬行动物骨骼的残余,究竟卞氏兽及其近亲是原始的哺乳动物,抑或是进步的爬行动物?也就是说,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的分界线应该划在哪里?这是当时考古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为此,杨钟健在1944年出国考察时,随身带着卞氏兽标本,在国外作进一步的修理和研究,最后,杨钟健确认卞氏兽应是爬行动物,是一种接近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这样,此前已归哺乳动物的南非和欧洲的种类,也统统被归到爬行动物中去了,从而推迟了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时间。这是古生物学上的一次重大的分类改变,也是杨钟健对古脊椎动物学的又一重要贡献,珍贵的卞氏兽标本也因此名扬四海,被各国编入了教科书。

    杨钟健不仅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事业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我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拓荒者和热心推动者,他曾参与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并且从195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成立起,一直担任馆长职务,矗立在北京和其他省市的自然博物馆里的由他描述和命名的青岛龙c马门溪龙等巨大骨架,是对他的古脊椎动物学贡献的永久纪念物,他在有生之年有一个重大的心愿,那就是建立国家级的自然与历史博物馆。

    目前在我们国家辽西c热河等地发现了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推测一些小型带羽毛的食肉恐龙存活了下来,演化为鸟类并繁衍至今,所以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旁边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