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将来培育出更成功的稻作,好的秧苗是关键。
所以,现在有不少农户培育秧苗,都会将芽种播撒到苗床上,然后盖上土,浇足水,再铺上地膜,等待秧苗生长。等到秧苗长大到大约八公分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插秧了。
时代在发展,近些年来,稻田的人工插秧也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插秧自然也就有插秧机,而且它存在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起来,成为颇受稻农们欢迎的一款产品。
插秧机的插秧速度,快,那是肯定的。
除了快,如今的机械化,还能够提高水稻的单产,保证基本苗的成穗率,有着很高的增产潜力。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与插秧机的插秧方式有一定的关联。
插秧机插秧方式,为毯状插秧,可以节约土地,提高水田的利用率。相同面积的稻田,利用率提高,产量自然也就是增长了。
地毯式的插秧方式,标准模式是:宽行窄株,保证池田有着良好的通风透光性,温度c日照以及地肥的利用率也就能够显著提高。秧苗茁壮成长,从侧面也增强了水稻的抗病虫害。在防治病虫方面,大大减少了稻农投入的成本。
所以说插秧机的受欢迎,并不是无理由的。
如今插秧的雇农也很难再雇佣到了,毕竟插秧在农村劳动中,算是个很大的活儿,多数年轻人都是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插秧。
插秧,是一门技术,有朝一日,或许只能成为永久的记忆了。
四百平米的地方,面积不大,但是套上人工的帽子,却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老一辈的人常说:一斤大米,七斤四两水,所以提倡要爱惜粮食。
多少斤水,沈三千不知道,但肯定的是,在这七斤四两中包含了大量稻农辛勤插秧的汗水。
其实沈三千现在也很希望系统能够提供一辆插秧机来,可惜系统就是不说话,跟死机了一样。
殊不知,就在这时候,系统在沈三千的意识里,闪出了东西:
眼前这400平米的地界,以方形轮廓出现。被轮廓包裹起来的区域里,则分布着规则均匀的点阵矩阵。沈三千知道,那些颗粒般的点就是秧苗的插入点。至于秧苗,系统已经主动且均匀地分配好了,眼下就等着沈三千来插了。
插秧机之所以能够让水稻高产,而且出产率高,追根溯源就是毯状的插秧方式。秧苗根系带土,以提高秧苗质量,插秧后返青较快,发根以及分蘖(注: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较早,秧苗宽行窄株,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
所以现在只要按照系统的指示来进行秧苗的插土,自然也就达到了插秧机的标准了。
沈三千想想都觉得好笑:人力对抗科学力,真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传统的手工插秧,会使用到秧绳c秧标来确定秧苗插入的位置,除了绳子之外,其他的都是可以用树枝代替的。
所以沈三千先从家里卷来一捆玻璃丝,绑在两根树枝上后,将树枝分别放在池田两侧,玻璃丝则笔直地悬在池田上。沿着玻璃丝,开始插秧,以保证秧苗都在一条直线上。
先前沈三千改造水田耗时了两天,现在插秧也让他足足累了整天。不断弯腰,不断起身,有时候还担心脚会陷进烂泥土里,总之插秧这个滋味,真的很不好受。
不过好在,利用了一天的时间,也完成了。
回到家里,舒舒服服地洗了个澡,然后躺在床上,沈三千的身体就情不自禁地会蜷起来,但凡稍稍一舒展,背后就会传来嘎吱的声响,就好像是掰弯竹子的时候发出的声音。
虽然这几天累,但沈三千也盼着这份累能够换来水稻的优质。
只是这份期盼,来得似乎有些不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