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搞到,他儿子就不用咱操心。倒是阚木头条件差一些,不过他壮得跟头牛一样,我看他精神头还不错。”

    说罢,李星野又眼泪汪汪的说道:“山哥,难道你不考虑我的死活吗?你不给我防身利器也罢,给我点你那神奇变身药粉保命用也行啊!”

    黄半山一听那药粉,脸上肃然起来:“那药粉的来头可有名堂。”他坐正了说道,“听说过五石散吗?”

    李星野脑中马上想起一群身着宽衣长袍满地打滚胡言乱语的魏晋时期高帅富的形象。

    五石散据说最早是医圣张仲景用来治疗伤寒的,后来被魏晋名士们拿来当“嗨药”嗑。

    吃完这种烈性药,人脾气暴躁,口出狂言,桀骜无礼,放浪形骸。人们认为这种行为引导了当时的潮流,竟然争相效仿。

    令人瞠目的是,一些买不起五石散的伪富帅们甚至无病呻吟,假装嗑药后行散的样子。

    服用五石散的人,皮肤敏感,血管极易破裂,所以只能穿宽大的旧袍子。那些魏晋名士大袖飘飘的俊逸风度,不止是为了扮酷炫洒脱,多半也是为了行散发药。

    黄半山看他知道,就点点头:“这种药粉,就是由五石散改进而来,叫做五阳散。这东西我是不会教给你的。“

    看李星野一副不解的样子,就开始娓娓道来。

    有些人认为,东汉末年是美好的年代。虽然天下纷争,但机会也是多多,到哪里都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刚猛勇武建功立业,名利双收。

    如果穿越过去,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拳打曹孟德,脚踢刘玄德,气死孙仲谋,不让诸葛亮。

    其实,东汉末年的大多数人考虑的不是名利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乱世之中,要人命的可不仅仅是刀兵之祸,更可怕的,是疾病。

    当时疾病流行程度不是现代人能想象的,而伤寒又是其中的主要病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就写着他的切身体会:“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张氏一大家族,就病死百分之七十。

    为了应对这种致命瘟疫,一代医圣张仲景制作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一种奇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药叫“五石方“,太史公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记载,但都称之为“悍药”、“刚药”,寻常病症轻易不敢服用。药力太猛,治病变成致命,救人变成杀人。

    张仲景借鉴这种猛药,用石钟乳、白石英等研制为散剂,药性极其燥热,作为治疗伤寒的权宜之药。

    结果跑偏了,故事向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这种猛药居然被魏晋名士用来扮潇洒,甚至吟诗饮酒都要吃点五石散,不吃点这东西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这种诡异的风气竟然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药王孙思邈就在书中批评过滥用五石散的现象。

    但这东西的害处实在是太大了,那些服药名士大多早亡,很少有活过四十岁的,在作死的路上发挥了极其优异的创造性。

    玉格门成立之初,门人从祖师玉格山人处学到借用天地阴阳二气的心法,可以自如地发挥各种法术的威力。

    后来神器遗失,借气的心法也失传了。要发动法术,需要耗用大量的阳气,人体自身阳气有限,只能使用一些自身阳气能够发动的法术。当然,威力也是有限。

    玉格门人行走世间,破除阴煞,经常身陷险境。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短时间大幅度提高身体阳气的方法。

    这时,玉格山人在五石散中得到启发。他们经过反复试验,调整了处方,用多种阳气充盈而毒性勉强可以承受的材料,重新组成一种散剂,称为“五阳散“。

    平时,只用一些普通法术配合至阳通灵钉使用,危急时刻服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