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孝的协助下把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条,早就具备了一个仁德君主的风范。
清明时节,奉成祖命汉王朱高煦与皇太子朱高炽同去拜谒孝陵。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脚疾,尽管有两个太监服侍却也不慎跌了个跟头。朱高煦一见反觉心中畅快在后面讪笑道: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却不料身后的皇太孙朱瞻基应声而答:
“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回顾一眼自己的这位雄姿勃发目有微怒的侄儿,不觉心中一惊。而朱瞻基却望着眼前的这位骄横惯了的王叔,又言道:
“侄儿忘记了,王叔原是从小不肯读书,也难怪你不懂的孝悌之道。”
朱高煦闻言生气的瞪了一下眼睛,心想:皇兄不过就是大了自己两岁,还不是仗着父皇出尔反尔,想当年自己于乱军之中救出父皇,那时父皇抚摸着自己的背曾说过“好好干,你兄长多病。”,那意思很明显,以后有意传位于自己的。可如今不但皇兄做了皇太子,就连侄子也封了皇太孙。这皇太子,皇太孙都是将来的皇帝,还有自己点啥事,看来父皇这是要绝了自己对皇位的那份念想,他老人家是看透自己的这点小心思了。
不读书?不懂孝悌这是侄儿在讥笑自己胸无点墨吗?汉王我就是不喜欢读那些之乎者也酸文假醋的文章,有什么用?哪有真刀真枪来的过瘾,若不是当年自己数次战场之上救得父皇,哪有今天的江山。什么孝悌,不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吗。
这弟恭?朱高煦看了一眼英气逼人的朱瞻基及他头上金灿灿的皇太孙冠饰,突然心中生出几分忌惮,把许多不满之词咽了下去,没有吭声。
皇太孙朱瞻基与倾城相依相伴青梅竹马,学文练武很是勤奋,倒是省了张氏许多心,永乐皇帝闻听也十分的喜悦。
这一天朱瞻基带倾城去看望皇爷爷,却意外地见到了倾城的父亲,河南永城主簿孙愚,原来他是因督夫营造北京的天寿山陵来向皇帝请旨的。永乐皇帝召见孙愚也是想考察一下,这位皇太孙未来的国丈,待他亲自见到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永城主簿的孙愚,身材魁梧,面容朗朗,言谈举止谦逊端庄,颇有好感。很欣赏孙愚的忠心和才干,特降旨提升他为鸿胪寺序班,是个从九品的文官。并下旨派他去参与督夫天寿山长陵的施工。
朱棣决意在北京修建天寿山陵,原是因为徐皇后多病,曾经多次提及南京的皇宫年久,历经数次战乱里面阴气太重,不适合居住。且“靖难”时建文帝又自焚于宫中,觉得甚是不祥,所以还是觉得朱棣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好。
再说北平还是徐皇后的父亲徐达做征虏大将军时率军攻占的元大都,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登基时将元大都降为北平府。“靖难”之役朱棣占领南京夺得皇位以后,又于永乐元年将北平府升格为北京顺天府。所以徐皇后对北京有感情,甚是想念北京的燕王府。
及至年仅四十六岁的徐皇后不幸病逝,朱棣想起亡妻的心愿便没有将徐皇后在南京下葬。
莫要忘了朱棣曾是仙道张三丰的弟子,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是甚有研究。他不辞劳苦亲自去北京视察选址,最后看中了位于北京昌平北部军都山山麓的黄土山,觉得这里黄土深厚、水木清华、龙脉悠久。这里离北京天安门五十公里,海拔五百五十九米,地势险要,上陡下缓,南临盆地,东西扼山口,古为军事要地,面积有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遂定名为天寿山,点穴,开始营建长陵。并于永乐十一年建成,徐皇后才得以下葬。然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形成天子守边。
这倾城小姐小小年纪自进宫就没有见过父亲,今日得见自是万分的欢喜。而孙愚看见女儿如今长高了,更是分外的标致秀气,且是快乐活泼。又见永乐皇帝及皇太孙朱瞻基对女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