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由于是超近路,直取目的地。无奈之下,我们三个人只得出没在灌木丛林中。

    我们走了一会,就遇见一个河岸。三麦说,咱们就沿着这条河岸一直走上去,就能走到目的地。

    然而,走了一会,前面的灌木丛林越来越密集,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三麦只得挥舞一把柴镰,劈出一条小径来。可我们刚刚走过,猛一回头,就又发现我们的回路,不见了。似乎被新长出的野草淹没。

    现在也就说,我们三个人已经是迷失了方向。

    巴人用表带上的指南针重新进行确认,认为往东偏十五度才是“凤林古城”的方位。三麦固执已见,认为他引的路是正确的,于是三麦和巴人发生了争执。

    我说,你们二人别争吵了,咱们坐下来,先打打尖,现在快到中午了,吃点东西再说。

    于是,我们找到一块稍微干净点,靠近河岸的地方吃饭。铺上一块朔料布,我们拿出一些带来的食物,放在上面,开始了午餐。

    吃饭的时候,三麦说,这条小河是“炮台山”山根流淌过来的河水,“炮台山”也是古代的遗迹,它就在“凤林古城”南侧,也和“凤林古城”齐名。

    巴人说那咱们就先去“炮台山”,越是人际罕至的地方,越能发现奇迹。到了炮台山后,咱们再取道“凤林古城”。

    终于,我们三个人达成了一致意见,第一个目标——炮台山。

    吃过午饭,我们小息了一会,然后肩负重物继续前行。

    一边走路,巴人一边给我们讲解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巴人说,据他掌握的这一古代资料,“凤林古城”原是一个古代帝都,就是满人的祖先女真族发祥地,年代和中原魏汉时期相仿。也是当时东北亚最大的一个王国。可不知为什么,在以后若干朝代里,这个地方却变成一片汪洋湖泊了。

    直到明末清初,大水渐渐退去,显露出高山和陆地。但仍有湖泊水渠相连。

    “三藩叛乱”之后,朝廷把重犯押赴到这里服役,也相应地建立起来驿站。在这远离中原腹地的荒蛮边塞,人烟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不久以后,一支沙皇派遣的远征军途经此地,用大炮轰击当地传说中的水怪消遣。轰了半日却在水中炸出一条怪模怪样“鲸鱼”来。那位叫着米高扬的俄军上校,惊喜万分,认为炸出来的怪鱼,就是传说中的“中国龙”;他便命人用一辆四轮马车载着“圣物”打道回府,打算把它献给沙皇二世,可是这支远征军在返回的途中,却不见了踪影,从此消声灭迹。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附近的历史老师带领着学生,在春游中无意发现了许多古迹,因为不少同学都捡来了陶片,拿给历史老师看,当时这位老师也看不明白,只是知道这些陶片都是古代陶器的碎片,但为什么在这里发现了这么多陶片,和这些陶片是什么年代的,就不得而知了。

    这位历史老师是一位细心之人,经过他长期潜心的实地考察与研究,终于揭开了谜底,——这里就是古代东北亚帝都:是汉魏同时期“挹娄人”活动的中心——“巴如古苏霍通”王城,也就是今日的“凤林古城”。

    与此相对应的“炮台山”,经过后来多位国家级专家考证,也是凤林古城同时期古迹,这两处遗址,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单位,

    终于,我们在午后赶到“炮台山”。在一个见方的山顶上,我们在密林掩盖之中,仍然依稀可以辨认出,这里曾是经过人工后天修建过的。

    在炮台山的中央,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土炮楼,说不准是当地人用于护林防火而建,还是当年日本人为侵华时修建的炮楼。

    我们都不去管它,开始进行测量。

    巴人从兜子里掏出来了罗盘开始测定,我和三麦被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