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恶魔,善与恶,佛说在一念之间,也是在于那颗“真心”罢了。

    心是天生的,每个人都从出生就有,是一种本能,会搏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都会为他人着想,有人情味。有些人不仅没有良心,简直就是黑心,这就是叫黑心肠。

    做人要有良心,一个有良心的人是高尚的,处处都善良。不仅是对亲人,就是对陌生人,也会闪耀人性的光辉。看到人饿肚子,出于同情给人一口饭吃饱。

    有良心的人考虑问题就会向好的方面去想,让人感觉温暖。有良心就会向善,同情弱者,将心比己地考虑人家的痛苦。

    有法可依,有所敬畏,就有道德和底线,就不应该唯利是图。这样才能让人活在社会的安全感。

    心是需要呵护的,这样才有爱心。如果这时候良心发现,说明还有救;如果泯灭良心,彻底弄丢了善,就黑了心,黑心肠。不聪明的,也可以是憨厚老实人,但是不能做恶,作恶多端,会遭人人唾弃,这时会有报应的……

    社会是什么让大家失去了信任

    又是什么让人产生仇恨

    欺骗、虚伪、利益,这些蒙蔽了人的眼睛,也吃掉了人的良心。

    职业精神,做人的道德,为人处世的原则,要捍卫坚持。不然,就迷失方向,使人心走向堕落。

    不断地去写关于人性的文章,是因为我很分享一个观念: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或许,看我写作的读者能够因此少一点愤怒,多一点宽容和理解。让自己好过,就是让这个世界都好过。

    让爱传递……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平凡的普通人,不是神佛,不够善也不够恶,因为小恶去做了坏事,又因为小善去救赎。之后每一天面对那个病弱的小生命,都必须在沉重的罪恶感和亲情的救赎中反复被煎熬。

    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判断。这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判断好坏的标准是:当一部小说完成了叙述,它是否向读者贡献了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认识。殊途同归。我们抱怨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抱怨读者浮躁,抱怨人们审美情趣的缺失,独独没有在自己的叙述方式上找问题。

    写作者和读者仿佛两个牢骚满腹、互相抱怨的情人,结果读者转身投入了游戏、网络、影视的怀抱,写作者还在那里絮絮叨叨,抱怨自己情人的背叛。

    固守某种惟一雅致的审美情趣没有错,但那最多只能作为一种修为,倘若要做一个被众多读者接受的作者,则要考虑大多数读者的感受,即便他们有种种不是,毕竟他们是你的情人,也要想办法博取他们的爱。

    人性是文学的基础,这没有错,关键是写作者对人性有多大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在这一基础上使作品丰茂地成长起来。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真实性。在我看来,人之初,性本恶,婴儿刚生出来就张开大嘴嗷嗷待哺,并不管母亲刚刚经历的分娩痛苦。生命的最初表露出了索取的形态。

    人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总是在的驱使下不断向社会索取。随着个体生命的强大而变得更加强烈和繁多。

    人类正是意识到如果任凭所有个体的膨胀必然会陷入互相倾轧直至灭亡的境地,因此发明了道德和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制度,使个体在这一制度的保护下得以安全地生存。

    道德是人性恶的枷锁,使人望恶的部分禁锢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掩盖着巨大的谎言,同时包裹着巨大的善意,循循诱导着人们一心向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会成为一个好人,甚至能成为一个圣人,这样的人对自己和他人是有益的,是受到欢迎的。

    但持“人之初,性本恶”观点的写作者也无可厚非,这能深刻地理解和接纳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