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姬诵,武王去世,姬诵即位时年纪尚小,估计只有十二三岁,这时候周朝仅仅是初平天下,统治还不是很稳固。周公旦担心诸侯背叛周朝,就代行天子之权,做了摄政王。周成王这时也没什么能力反对,毕竟在太公望去营丘齐国后,“相权”就到了周公旦手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这句话固然是称赞周公的,但两者被摆在一起评论,也说明了两者的情况差不多,随时有可能篡位,周公还更好篡一点,都是同姓,至于当时怎么想的,只有周公自己知道了,这是很会引起别人不好的想象的。
很快便有人跳了出来,是谁呢?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管国国君姬鲜c蔡国国君姬度联合殷商武庚叛乱,周公奉成王命讨伐。
成王三年,周公旦平定叛乱。武庚c管叔身死,蔡叔被流放。
一直到成王七年,成王长大成人了,周公将权力还给成王,成王终于亲政了,在这七年里,周公除了平定叛乱外,还分封微子启于宋,以继殷祀。国家大事,在戎在祀,周公干全了。
成王亲政后,肯定要干一些事情,刷刷存在感,不然的话,别人要讲,武王之后是嗯,周公旦在位的王是算了,不重要,那成王就要在历史的小角落痛哭了。这里插一句,夏朝c商朝的一把手都是称帝的,都是帝禹c帝启c帝汤c帝太甲的,周朝一把手却称王,感觉比前面两朝档次低点,是因为周人认为商朝后期的君主德行败坏,污染了帝的称号。看看,商朝后期的君主,主要是纣,坏到什么地步了,搞得周武王代商建周后,连帝号都不敢取,生怕别人认为自己和纣一样坏,再来一场革命。
成王命召公继续营建洛邑,遵从武王遗愿,兴建洛邑是武王的命令,成王这一手是在刷存在感,向大家证明,我才是武王的继承者,我七年没吱声,大家不要把我忘了,另一方面,任用召公,减少周公的大权,不这么做就是不长心了,万一哪天周公觉得王位不错,想坐坐,怎么办。可惜,周公还是插手了,又是占卜,又是勘察地形,说这是天下之中,将九鼎放在其中。成王在丰邑,九鼎在洛邑,难怪一直有人说周公想篡位。
威望,影响还是得靠拳头来说话,还得战斗。虽然武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这没几年,况且还经过了一场三年的平叛战役,这时候的周朝军队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于是成王决定东征淮夷。这场战争是必然的,周成王要确立威望。再者,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周朝还面对着不小的殷商残余势力,必然要进一步消灭的,况且成王即位之初的那场叛乱中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国家的影子,这场战争也是复仇。主要作战对象是奄国,这个殷商残余顽固分子。奄,曾是商朝首都之一,就算不是首都了,也是殷商的重要城市,或者是关系比较近的国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本人亲征,刷声望人怎么能不在,周公c召公为辅,还是比较正视奄国的,结果不要说了,这时候的周军的战斗力还可以,再加上周王重视,战果水到渠成,奄国被灭了,奄国国君被流放到海边,在齐国东北,近海。
奄国在今山东曲阜,这是周公旦的封地,也许成王灭奄国是为了尽快将周公打发到封地去。周公旦什么时候被封到曲阜去,这就很关键了,如果在武王时期,那时曲阜还是奄国,那摆明了对奄国是不怀好意,奄国参与这几回与周朝的作对,就是好理解了。如果在成王时期,那奄国就是蓄意的。其实不管哪一方不怀好意,这是不可避免的,王朝更替,不把对方打的毫无反抗之力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次的东征还是有效果的,很好的展示了周王朝的武力,秀了肌肉,很快就有小弟来磕头了,息慎来了。
成王除了通过战争外展示自己的威望,还通过别的,毕竟终周一朝,谁的武功能超过武王呢?成王制定并推广礼乐,修改法令和制度。成王治下百姓亲睦,都在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