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井场这样的工程,几十年才能遇一次,油矿不可能每年都在秦家川打井。到其他村打井,这种容易挣钱的生意,不可能让秦家川人来干。叶红英要想其他办法给村上挣钱。她想起了田明亮给她建议组建工程队的事情,把村上三个老石匠和一个砖匠叫到村委会,商量组建工程队的有关事宜。
三个石匠,一个姓秦,是秦海浪的本家,比秦海浪大一辈。另外两个石匠,一个姓马,是上垴头来秦家川安家落户的;一个姓曹,是马石匠介绍来秦家川的。马石匠和曹石匠给村上箍了不少石窑,凭一身手艺,户口落在了秦家川。
马石匠说:“要组建一个工程队,就咱村目前的现状,怕人手还不够。”
砖匠姓刘,是村支书刘瑞庭的堂弟,叫刘瑞山。他的手艺是前几年出去跟工揣摩的。他心灵手巧,见甚学甚,一学就会。在镇上个人工程队干了几年,从提泥包开始,一直混到拿着瓦刀可以独立砌墙,而且做的活不亚于技术娴熟的老瓦工,只是速度比别人慢了一些。能独立砌墙是工头对他极大的信任。他信心十足,发誓要当一名好瓦工,将来自己家盖房就不用请匠人了。他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了一套工具,打算当工程队的大师傅哩。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妻子突然病倒。他只好辞掉工程队的活,回家照看妻子和娃娃。妻子一病就是几年,他也就再没心思出去了。刘砖匠说:“石活由他们三个当大师傅,再带上几个徒弟就够了。砖活人手最缺,请别人干工钱太高,让年轻人学又没有机会。建筑工地最近的也在镇上c油矿,学本事就是要在建筑工地揣摩,经过多年的锻炼才能学到真本事。”
叶红英说:“咱买上一些建筑方面的书籍,让年轻人从书本上学。”
刘砖匠说:“盖楼单从书本上学肯定不行,书本上学和实际动手完全是两回事。秀才读书不少,没听说哪个秀才会盖楼,手艺是一砖一刀练出来的。”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叶红英略加思考说,“你挑选几个年轻人,到镇上建筑工地去打工,给咱学手艺去,花上一段时间,把砖匠手艺学到手。不要考虑挣钱的事情,村上会给你们发补助的。”
刘砖匠说:“这倒是个好办法,以往,肯定先要从小工干起。这样从头学起,短时间内要学到手艺是不可能的。假如不考虑挣钱,咱通过个人关系,让年轻人直接跟着大师傅干,把大师傅伺候好,大师傅肯定就愿意带他们,也就实心实意给他们教本事哩。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真本事。”
一连几天,叶红英都在考虑组织工程队的事情。她亲自写了一份“关于组建秦家川建筑工程队的建议”,拿到村委会上跟大家商量。
叶红英说:“这个建议大体内容是这样,秦家川建筑工程队分为五个组,一个石工组,一个砖工组,一个泥工组,一个土工组,一个木工组。石工组由马石匠负责,抽调几个中青年,从明天开始,到后河岸的石砭上开一个石场,一边开采石块,一边教年轻人溜錾子,先练粗条錾,后练细条錾。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
刘支书问:“开采石头有甚用?”
叶红英说:“开采出来的石块,将来能派上大用场哩,咱们在建设新农村时要用到大量的石方。”
李世成问:“咱秦家川也打算建新农村吗?”
“将来肯定要建。眼下先考虑组建工程队的事情,这也是为将来打基础。”叶红英说,“砖工组由刘瑞山负责,人员由刘砖匠来挑选。派他们到镇上或城里学手艺。每人每天补助二十元,必须尽快把砖匠手艺学到手。”
刘支书说:“村集体出钱,他们学手艺,这恐怕不妥吧。”
叶红英说:“初看起来好像村集体吃了亏,可他们学到手艺,也是为了给咱村集体出力。我们有了强大的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