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英觉得,挣钱固然重要,但教育也不可忽视。秦家川应该有一所像样的小学,既可以吸收本村的孩子上学,也可以吸收外村的孩子上学。
秦家川学校原来设在村委会院内,虽说后来隔了一道墙,但村委会接待客人,洽谈生意,人来车往,吵闹鸣笛,对学生上课影响很大。遇紧急事情,要用村委会的高音喇叭通知,影响更大,为此,校长多次建议,在学校上课时,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叶红英多次强调,在学生上课期间,杜绝使用高音喇叭,除非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她说归说,下面人做归做,为了方便,各强调各自工作的重要性,高音喇叭干扰上课的事还是屡有发生。
学校对村委会工作也有干扰,村委会这边开会,学校那边播放广播体操,这边只好等广播体操做完再开会。村委会这边洽谈生意,学校那边要么上音乐课,要么上体育课,搅得人心烦意乱,对客人也不尊重。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师待遇得到了落实,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村民逐步认识到培养子女的重要性,原来不上学的娃娃,都又回到了学校。学生增多,座位有限,桌椅板凳一加再加,还是不能满足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修建一所小学的建议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经村委会研究决定,在秦家川后村头选择一块平地修建秦家川小学。田明亮自告奋勇承建,因为他已经拥有了一支正规的建筑施工队伍,修楼盖房不在话下。田明亮声称,修建秦家川小学,他分文不挣。这正符合大家心愿。秦家川人都知道,田明亮是叶红英的同学,这完全是看在叶红英的情面上。叶红英心里很矛盾,她知道田明亮是冲着她来的,可又无法避身。为了秦家川娃娃上学,她考虑再三,这个面子她还是舍了,因为,她是秦家川的村主任,秦家川的一切才刚刚起步,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
经过八个月的施工,秦家川小学落成。他们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学校顺利搬迁至新校区,这是叶红英办的又一件大事。
秦家川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前有碧绿的湖水荡漾,村后有茂盛的牡丹开放。每年初夏,常常吸引来赏花观景的不少游客光顾。叶红英由此联想到,假如能把外地游客留在秦家川住上一到两天,吃c住c行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叶红英动员全体村民,每户至少腾出一眼窑洞供游客住宿。这话说了半月有余,只有几户响应。她又想出一招,征得村委会各位委员同意后,分别告诉各家各户:凡腾窑洞的家户,被褥和被套床单枕头枕巾均由村集体统一配发,腾一眼的配一眼,腾两眼的配两眼。多腾不限,不腾也不勉强。一眼也不腾的家户,当然就享受不上这种待遇了。
叶红英发现村民心有疑虑,一是配上铺盖,到底有没有人来住。二是家里住外人,多少有些不习惯。叶红英把村民们召集到村委会,给大家算了一笔细账。
叶红英说,每位游客住一晚上,收住宿费二十元,一日三餐,早餐每人收五元,午餐c晚餐每人各收十元,娱乐费每人收五元,在咱这里消费一天,就能收入五十元。一眼窑洞安排上四个客人,一天收入就是二百元,十天就是两千元,一个月就是六千元。村上留三分之一,也就是两千元。家户留三分之二,也就是四千元。除过饭钱,就是纯利润。客人在谁家住,由谁家负责管饭。自己平时吃什么,就给客人吃什么,只要诚心待客就行。
凡需要住宿的游客,统一到村委会登记,由登记员进行分配,再由等候在村委会的服务员把游客带到家户入住。
参加秧歌篝火晚会之前,主人把红绸和彩扇发到客人手中,客人跟着主人学扭秧歌,以便晚上参加秧歌演出。
秧歌篝火晚会结束,秧歌队分四路到各家各户转院,让客人跟我们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