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次开了个大玩笑,只因姓稆,稆朝廷是仿制品,各个头领不服从领导,所以他们一个个离自己而去。

    虽然那些事情已成为过去,此时更名改姓,连出生地址都改了,李化鲸不是稆自成,就应该忘记过去,与稆朝廷没任何联系,绝无此事。

    可是,这群绿林好汉,还在自己心里扎根,张七任七和范县梁敏,他们还在附近榆树林子活动,照样打着榆园军的旗号。

    还有栖霞县的于七,那时榆园聚义时还没有他。到了顺治五年才出现。据我李化鲸了解得知,他本名小喜,又名孟熹,山东栖霞县人,清初胶东农民抗清斗争的著名领袖。所以,他以栖霞县东七十里的锯齿山为根据地,聚众抗清。一方面经常率军出击骚扰清军,另一方面又“割富济贫”,除暴安良,打击当地豪绅地主,得到登州地区农民群众的热烈支持,成为当地实力最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被清统治者称之为“诸寇冠”。

    登州知府张尚贤自知无力剿灭,被迫采取招抚政策,授于七为栖霞县把总。

    于是,于七利用合法身份广泛交结各阶层人士,暗中组织力量,以图大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于七在宁海州(今牟平县)c墨县和海阳县建立了三个据点,势力不断增强。顺治十八年春,按察使宋琬侄赴兵部首告于七和其叔交结,图谋不轨,使清廷大为震惊,急令官兵往捕于七。十月,在于七的领导下,各据点同时发难,登州府属各县瞬间也举起了抗清大旗。他们攻福山,围文登,“焚劫八邑”,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康熙元年(1662)春,清兵云集,围困锯齿山。于七团结军民,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给义军以极大鼓舞。他们坚守四个月后,突围入海,于七下落不明。这些全是后话。

    此时的李化鲸,有了清政府任命的官职,任职曹县驻军副中军,巡抚的卫队长的官衔。当然,那些绿林好汉也不是等闲之辈,当打听到李化鲸就是明朝末年稆朝廷,一个个暗中偷偷地前来联系,有时自己的兄弟被清政府扣押,为救兄弟就找李化鲸说情。

    李化鲸热情接待,虽然有了清政府的官职,带着一帮打手,吃吃喝喝不用发愁,可是,自己怎能忘记那些曾经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穷朋友。

    暗地里与那些绿林好汉经常来往,成了白道黑--道都吃香,也显得李化鲸更有才干,一呼百应,别人处理不了的事情,他能处理得了。所以,官职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李化鲸不会满足,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那些当年曾经的梦想还没实现。此时也只能说明李化鲸更加成熟了。

    他学会了承受;似乎懂事了,学会了拼搏;似乎现实了,学会了虚伪;似乎世故了,学会了寡言。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读懂李化鲸的内心呢,此时他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他不像年轻时候的过去,天天嘴里喊叫当朝廷,一口一个朕的称呼自己,倒弄那些曾经跟随自己下凡来的鸡鸭狗猫兔,每天朝拜,儿子们称皇儿,把堂屋改成金銮殿。如今想起了感到可笑。哪知,树大招风,惊动了官府,结果呢,朝廷没当成,倒惹得一身骚,被朝廷官军追杀。

    他再不会干傻事了,不会在众人面前称朕,说话办事谨小慎微。

    可是,尽管李化鲸成熟了,学会了承受,在曹州任副中军成绩突出,取得了清政府的信任,理应扎扎实实的为大清卖力,逐渐上升。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骨子里始终没忘当朝廷,说明李化鲸这个人的本性改变,比江山变迁还要难,他是更名改姓了,不再是稆朝廷,可知别忘了,他是随圣旨下凡的茶水童子,目的就是当朝廷享受荣华富贵,此时没达到目,绝不会半途而废的。

    何况以前那些救命恩人还在,那些曾经患难的兄弟还经常来往,他们劝说,鼓动,“天下大乱,乱中出英豪,称帝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