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查理醒来之后,到宾馆大厅,在一个靠窗的桌边坐下,斑驳的太阳光透过外面的椰子树叶投在玻璃杯上,折射出五彩的光束,查理轻轻拨了一下杯子,伴随杯子里清水的晃动,折射出如精灵般跳动的炫目五彩光影。
一个白人女服务员走到查理身旁,白皙的脸上有点雀斑,但不明显。她说的是英式英文,有点生涩,发音也不是很准确,查理费了半天劲终于点了一份早餐,一杯咖啡。最后买了一份今天一早印刷的电影节场刊和一些其它各类报纸。
查理喝了一口咖啡,然后顺手拿起电影节的场刊翻了翻,场刊有十位著名影评人评分,4个打5分。3个打4分,2个打3分,1个打1分,场刊评分39分,在所有短片中排名第二。
后面一页是影评,“故事一开头,便让将人置于诡异的氛围之中,暗沉的色调,上半身的男人身后模糊的剪影,如幽灵一样漂浮在男人身后的老妇人,故事一开始就将人带入诡异的氛围,这一切似乎预示着这个男人正处于危险之中电影最后的结局无疑是开放式的,直到电影快要结束,我们都在为男主是否失去生命而担心,并试图从前面找到线索,最后当镜头对准镜子边框上面的浮雕,伴随着钢琴的声音,电影戛然而止,最后一刻我感受到了导演要表达的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悲悯,这部电影绝非是单纯意义上的一则道德寓言。”——著名影评人希斯·蒂妮
美国最著名和权威的电影杂志,《综艺》这样评价,“《调音师》那开放性的结尾,很容易让观众对主人公是否被杀而产生无限的探求冲动,阿德里安参加钢琴大赛是因为想要成功,当他失败后,大脑启动了防御机制,他妄图通过假装盲人逃避,并通过假装盲人获得成就感,通过假装盲人获取经济利益不是阿德里安最重要的追求,而通过一次次成功欺骗他人,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才是阿德里安需要的,直到电影将要结束,直到有可能是阿德里安的生命的最后一刻,阿德里安仍旧选择自欺,所以上帝说自欺是一种罪,而影片结局镜框上的宗教纹路无疑暗示了这一点。”
最后查理拿起了一张法国本地的报纸。一个名叫法国南部都市报的评论映入眼帘。
“《调音师》的导演野心很大,所见的故事却很小,导演设下的伏笔众多,却有卖弄技巧之嫌,德国作曲家舒曼的《诗人之恋》中的钢琴曲优美轻柔,但导演却用在了女主可能行凶的的场景中,稍显突兀,总之这是一部格局很小却想讲大道理的电影,全篇不知所云,为了设置悬念而生搬硬套得电影,听说作者刚刚毕业,可能他的大学专业评分都是c,很明显他需要到大学再次重修,个人评价这部影片还不合格,建议观众不要观看。”——埃尔顿一约翰
“法克,这人脑子绝对有病。”查理暗骂了一声,有点愤怒,这是挑衅,这评价看似很有道理却言之无物,最后更是有人身攻击的倾向。
最后查理深呼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收起报纸,准备去观看王家卫导演的影片《花样年华》,英文名字昨天才确定下来了叫,《 the 一一d f一r l一ve》,这么晚才确定电影片名,恐怕也是戛纳国际电影节自举办以来独一份了。
临近展映厅,就见几位记者快速向查理这边聚拢过来,这些记者怎么都想吃了春药一样,一副欲求不满的表情。查理有点惊奇,自从来了戛纳自己就是一个小透明。
因为从世界各地来戛纳的明星实在太多了,像好莱坞巨星汤姆·汉克斯,海伦·亨特,凯瑟琳·泽塔一琼斯等,还有法国本地的法兰西玫瑰苏菲·玛索等等,只有昨天在展映《调音师》的时候,查理才被媒体记者关注了一下,还是多亏了姜文和这届戛纳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的到来,不然不会有这么多媒体关注查理和他的电影。
“请问查理先生,你